[实用新型]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36177.3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5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秋菊 |
主分类号: | H02S20/32 | 分类号: | H02S20/32;H02S40/34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柯凯敏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备 自适应 跟踪 性能 漂浮 型光伏 发电 系统 | ||
1.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包括以漂浮基座(10)漂浮于水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20),以及通过正反转来驱动太阳能电池板(20)产生匹配太阳行进路径的往复摆动动作的直流驱动电机(30),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直流驱动电机(30)产生上述动作的驱动电路以及控制驱动电路作相应启闭的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包括由主光伏板(41)构成的主电池,主光伏板(41)的受光侧板面与太阳能电池板(20)的受光侧板面平行且两者指向方向同向;直流驱动电机(30)两端分别串接继电器开关K1和继电器开关K2,且两继电器开关在两继电器的线圈同步失电时连通于主电池同一极,而同步得电时均连通于主电池另一极处;在太阳行进路径上,垂直主光伏板(41)板面布置有受光侧板面面积相等且彼此反向的左光伏板和右光伏板;控制电路包括左光伏板和右光伏板串接构成的反向串联电池组,反向串联电池组、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彼此并联;所述继电器K1和继电器K2均为延时动作继电器;继电器K1所在并联支路上串接二极管D1,继电器K2所在并联支路上串接二极管D2,且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串接截止方向彼此反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本系统包括四方箱体状的控制盒(40),控制盒(40)固定于太阳能电池板(20)和/或漂浮基座(10)上;控制盒(40)盒体正面与太阳能电池板(20)的受光侧板面平行且两者指向方向同向;主光伏板(41)嵌设于控制盒(40)的正面处,左光伏板和右光伏板分置于与主光伏板(41)相邻的左、右两侧面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光伏板(41)的受光侧板面面积大于左光伏板受光侧板面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基座(10)外形呈圆环状构造,各漂浮基座(10)间彼此并列贴靠以形成太阳能电池板(20)的阵列结构;本系统还包括贯穿相邻漂浮基座的环体的拉杆(50),拉杆(50)的位于漂浮基座(10)内环面的两端部分别固接以直流驱动电机(30)驱动的主动轮(60),主动轮(60)轴线平行漂浮基座(10)轴线;拉杆(50)的位于漂浮基座(10)外环面的杆体处套设第一压板(51)与第二压板(52),两压板上均布置与主动轮(60)轴线平行的从动轮(70),且该从动轮(70)与靠近该压板的相应侧漂浮基座的外环面间构成滚动式抵靠配合;第一压板(51)和第二压板(52)间的拉杆杆身上,以及主动轮(60)轮轴与漂浮基座(10)内环面间均布置有压缩弹簧(5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板(51)和第二压板(52)外形均呈“V”字状且其内侧板面与相应漂浮基座的外环面避让布置;第一压板(51)和第二压板(52)的“V”字状尖端彼此相对并以压缩弹簧(53)驱使其产生相离动作;各压板上的从动轮(70)均为两个且相应布置于“V”字状的第一压板(51)和第二压板(52)的两端部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以每对彼此配合的漂浮基座(10)及相应太阳能电池板(20)为一组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组件为多组且同平面的呈“品”字形阵列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本系统还包括轴线铅垂的布置于漂浮基座(10)顶端面的立柱,立柱顶端设置以直流驱动电机(30)驱动的回转台(81)且位于该回转台(81)顶端的回转面固接于太阳能电池板(20)底端面处,所述回转台(81)的回转轴线铅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备自适应光伏跟踪性能的漂浮型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固接于漂浮基座(10)顶端面的下立柱(82)以及套设在下立柱(82)的中空管腔内的上立柱(183),上立柱(83)顶端固定回转台(81);下立柱(82)具备多棱柱状的管腔构造,上立柱(83)外部轮廓呈与之适配的多棱柱状并可与下立柱(82)间构成铅垂向的直线导向配合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秋菊,未经陈秋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617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嵌套电容加载线圈谐振器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安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