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变速箱支承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33231.9 | 申请日: | 2015-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8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徐波;徐天铠;周鑫;周立;沈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7/06 | 分类号: | B60K1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609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变速箱 支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变速箱支承。
【背景技术】
如今轿车的动力总成一般都是采用前驱横置三点悬挂的布局。变速箱支承 安装在发动机的左侧,发动机悬置安装在发动机的右侧,摆动支承安装在发动 机的后侧,具有减震、降噪的功能。现有的变速箱支承存在减振效果差、重量 大及生产工序繁琐的问题。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变速箱支承,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 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互配性高且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的新 型变速箱支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变速箱 支承,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底座、主弹簧、悬臂总成和弓形件,所述底座和弓形 件由钢材冲压成型,所述主弹簧呈正方体结构并位于底座与悬臂总成之间,底 座与弓形件固定在一起,底座与悬臂总成位于底座与弓形件之间,悬臂总成设 有第一凸耳、第二凸耳及凹陷部,所述弓形件设有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卡持 部,所述卡持部呈U型,包括自基部延伸的第一边及自第一边延伸的第二边, 第一边与第二边分别与悬臂总成抵持固定,卡持部受挤压后,第一边相对第二 边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底座包括底壁及自底壁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 对侧壁,底壁包括第一底壁、一对第二底壁及一对第三底壁,第一底壁、第二 底壁及第三底壁呈阶梯状,第一底壁的位置低于第二底壁的位置,第二底壁的 位置低于第三底壁的位置,第一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一收容空间,第二底壁与侧 壁组成第二收容空间,第三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三收容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主弹簧收容在第一空间内,悬臂总成设有收 容在第二空间内的支撑脚,弓形件设有收容在第三空间内的固定边,主弹簧位 于一对支撑脚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主弹簧设有凹槽,第一底壁设有收容在凹槽 内的凸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弓形件呈U型,设有收容孔,悬臂总成收容 在所述收容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固定边与底座的第三侧壁分别设有定位孔, 所述变速箱支承包括穿过定位孔把弓形件和底座固定在一起的定位件。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的卡持部呈U型,包括自基部 延伸的第一边及自第一边延伸的第二边,第一边与第二边分别与悬臂总成抵持 固定,卡持部受挤压后,第一边相对第二边移动,使弓形件牢固地定位在悬臂 总成上,具有很高的互配性及很好的减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底座1、主 弹簧2、悬臂总成3及弓形件4。
底座1由钢材冲压成型,包括底壁10及自底壁10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对 侧壁12。底壁10包括第一底壁101、一对第二底壁102及一对第三底壁103。 第一底壁101、第二底壁102及第三底壁103呈阶梯状。第一底壁101的位置 低于第二底壁102的位置,第二底壁102的位置低于第三底壁103的位置。第 一底壁101与侧壁12组成第一收容空间1011。第二底壁102与侧壁12组成 第二收容空间1021。第三底壁103与侧壁12组成第三收容空间1031。第一底 壁101设有凸肋1012。主弹簧2呈正方体结构,其收容在第一空间1011内。 主弹簧2设有与凸肋1012对应的凹槽21。
悬臂总成3包括固定部31、自固定部31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撑脚32及自 固定部31的延伸的第一凸耳33及第二凸耳34。支撑脚32收容在所述第二空 间1021。主弹簧2位于一对支撑脚32之间。固定部31设有凹陷部3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32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