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53580.6 | 申请日: | 2015-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5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斌;杨朝锋;张在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26 | 分类号: | F15B1/26;F15B21/04;B62D5/06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朱新颖 |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动力 转向 油壶 排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特别是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转向储油壶用于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中,是液压转向系统存储油液的容器。同时在汽车行驶后,液压转向系统内要通过动力转向油壶总成排出高温气体,以此来保护液压转向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其结构主要由壶盖、壳体、滤网等构成。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20188226.3;授权公告号:CN201545055U公开了一种动力转向油壶,包括有壶体、壶盖,所述壶体由上、下壶体通过振动摩擦焊接连接在一起,所述上壶体口部设有环形衬套,上壶体口部安装有壶盖,所述壶盖与上壶体口部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下壶体上设有进油管接口和出油管接口,所述下壶体内设有过滤网,所述的下壶体上设有防错的导向柱,所述的衬套上设有排气结构,所述的壶体外套装有护套,所述的壶体与壶盖材料为增强尼龙。
上述动力转向油壶由于排气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性,密封垫无缓冲、散热结构匹配,导致油气容易从壶盖与壶体的接缝处出现漏油或渗油现象,从而造成动力转向总成表面沾染一层厚厚的油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少油气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所述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内盖本体和位于所述内盖本体底部的呈柱状的油尺杆部,所述内盖本体内具有储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结构包括位于油尺杆部上的环形缓冲片,所述环形缓冲片与内盖本体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部设置有与储油腔相通的排气孔。
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通过在内盖上增设环形缓冲片以及将排气孔设置在环形缓冲片和内盖本体底部形成的环形凹槽的底部,由此改变了油气排放的路径,油气排放时首先要进入环形凹槽,再进入排气孔,增大了排气路径,有利于油气分离;同时,当油液激烈振动时,环形缓冲片能够有效阻止油液进入位于内部的排气孔,从而减少油气经排气孔渗出油壶壶盖表面,进而减少油壶总成表面的油污。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中,所述排气孔的孔口位于所述储油腔的最低处。排气孔和进气孔功能可以互换,一旦油液进入,也会储存在储油腔,由于油液储存高度高于排气孔,不排气时能够回流到油壶壶体内,有利于减少油壶总成表面的油污。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中,所述储油腔的底部具有向上凸起的凸台,所述凸台的高度高于排气孔孔口的高度。当油气经排气孔进入储油腔时,凸台能够使部分油气分离,从而减少油气排出。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中,所述凸台为小端朝上的圆锥台。凸台设计为圆锥台,使得气沿着圆锥面往上走,而分离出来的油液往下流,提高油气分离效率,从而减少油气排出。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中,所述内盖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道呈环形的缓冲槽。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后,通过缓冲槽进行缓冲,使得部分油气分离,从而减少油气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本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通过设置环形缓冲片、改变排气孔的位置以及设置缓冲槽,通过以上结构的改进,改变了排气路径,提高油气分离的力度,从而减少了油气的排出,减少了动力转向油壶总成表面的油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盖本体;2、油尺杆部;3、储油腔;4、环形缓冲片;5、环形凹槽;6、排气孔;7、凸台;8、缓冲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排气结构包括内盖本体1、油尺杆部2、储油腔3、环形缓冲片4、环形凹槽5、排气孔6、凸台7、缓冲槽8。
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内盖本体1和位于内盖本体1底部的呈柱状的油尺杆部2。内盖本体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道呈环形的缓冲槽8,内盖本体1内具有储油腔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535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