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内一氧化碳检测报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10523.X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8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鹿蒙;陈望;王诚祺;陈睿;王振;殷文彦;孙煦航;王淋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陵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E05F15/7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徐激波 |
地址: | 21116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一氧化碳 检测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内一氧化碳检测报警系统,涉及车辆安全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很多人喜欢在车内打开空调紧闭车门睡觉,这样非常危险。据专业人员介绍,汽车发动机在高速运转状态下,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极低,但当发动机在怠速空转时,因为燃烧不充分,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就会增高。如果是停车状态下开空调,同时车窗又没有打开,那车内空气只能通过空调设备产生对流,这时发动机所排出的一氧化碳就会通过空调设备输送至车内,并越聚越多,如再加上车内人员排出的二氧化碳,时间一长,车内氧气减少,车内人员就会不知不觉中毒,严重的话就会丧命。由于在睡梦当中,对于越来越高的一氧化碳浓度很难察觉,所以很容易造成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对车内有毒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预警的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内一氧化碳检测报警系统,对车内的一氧化碳含量进行检测,当检测值超标时,对车内人员进行预警,当持续一段时间一直超标,自动打开车窗换气,确保安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内一氧化碳检测报警系统,包括一氧化碳检测仪、信号采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A/D转换模块、单片机、报警系统、屏幕显示系统、控制电路,所述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输出端依次经过信号采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A/D转换模块后与单片机相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门板与报警系统、屏幕显示系统和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还分别与车辆的车窗电动控制电路和空调控制电路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单片机的具体型号为AT89S5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报警系统包括灯光报警器和声音报警器,所述灯光报警电路具体包括第一至第四电阻,第一至第四发光二极管;外接电压端分别与第一至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一至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依次与第一至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一至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相互连接并接入单片机的RXD端口;所述声音报警电路具体包括第五电阻、NPN型三极管以及蜂鸣器;外接电压端与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蜂鸣器的一端相连接,蜂鸣器的另一端与单片机的RXD端口相连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单片机的TXD端口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一氧化碳检测仪为泵吸式一氧化碳检测仪,设置于车门内侧中部,吸气泵端口正对车辆座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屏幕显示系统为液晶触摸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和第二发光二极管为绿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三和第四发光二极管为红色发光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还包括设置于车门内侧车窗下端的排风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系统,可以自动对车内的一氧化碳含量进行检测,当检测值超标时,对车内人员进行预警,当持续一段时间一直超标,自动打开车窗换气,确保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系统的电路模块示意图;
图3是灯光报警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声音报警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车窗,2、排风扇,3、一氧化碳检测仪,4、触摸显示器,5、灯光报警器,6、声音报警器;R1至R5分别为第一至第五电阻,Q1为NPN型三极管,LS为蜂鸣器,D1至D4分别为第一至第四发光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陵科技学院,未经金陵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105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拆卸后视镜
- 下一篇:减震型电磁铁总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