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7890.5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92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万其;陈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21D7/00 | 分类号: | B21D7/00;B21D7/12;B21C5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许婉静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末端 尺寸 控制 管材 弯曲 成形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属于管材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管材成形加工易于满足产品结构轻量化、加工过程低耗高效等特点,因此在航空航天、电力联结、大型发电机、船舶、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管材的成形方法多种多样,总体可分为有模成形和无模成形。有模成形采用刚性模具直接作用于管材的弯曲变形区进行的弯曲,无模成形一般指弯曲变形区不受到刚性模具的直接作用,管材最终的形状由工具和工件的相对运动决定的弯曲。
由于管材在弯曲成形过程中,存在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管材成形过程中回弹控制是影响管材成形精度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弯曲精度,可经过大量试验得出数据后利用调整刚性模具工作部分的形状和尺寸来补偿管材卸载后发生的回弹,但是大量试验耗时耗力。
2012年9月19日专利数据库中公开了一件名称为“一种管材热成形设备”的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210140059.1,该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管材热成形方法成形效率低以及管材在转移到模具的过程中成形不稳定的问题,管材加热后进行成形加工不但可以明显改善其成形性能,减小管材的成形后的回弹,而且可以大大减小其成形所需要的载荷。但这种成形方法降低了管材的刚强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现有技术中管材成形技术的研究包括:管材成形机理、成形工艺等多种方法来预测或估算回弹,实现管材的高精度成形加工。
文献“管材空间绕弯回弹补偿方法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9卷-5期-811~815)中,针对管材弯曲卸载后的回弹,利用数值回弹预测方法,提高弯管几何精度。文献“管子弯曲成形的机理分析”(广东造船-2013年-第5期-98~102)中,以提高管材弯曲精度为出发点,运用弹塑性变形的原理,分析了管材回转牵引弯曲过程中产生的回弹、伸长现象,并推导出管材弯曲后的延伸量、回弹量的近似计算公式。文献“矩形管弯曲实验及有限元仿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年4期-105~107)中,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管材弯曲过程进行分析,有效减少数控弯管机的调试时间和试验次数,提高管材的成形品质。但是由于管材一致性存在差异,上述方法都难以达到管材的高精度成形,影响后续加工、安装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管材在弯曲成形过程中,存在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导致管材弯曲成形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管材靠模、垂直底座设置的内模、用于管材弯曲加工的转模、用于转模的驱动装置、用于检测转模旋转位置的位置编码器和用于管材回弹检测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所述转模以内模的中心轴为转轴作旋转运动;
所述管材靠模与内模之间设有供管材穿过的预留间隙;
所述位置编码器、激光测距传感器、驱动装置分别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通过驱动装置控制转模旋转,通过位置编码器检测转模旋转角度,激光测距传感器通过不断检测、反馈激光测距传感器与管材之间的实际距离,实现管材弯曲成形闭环控制。
优选的,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测量轴线与加工完成后的管材的测量面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计算机上还连接有用于人机交互的触摸屏。
优选的,所述位置编码器、驱动装置通过CAN总线通讯卡与计算机通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控制系统采用单轴运动控制将管材成形分为两个阶段,在管材成形末端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对管材回弹实时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渐进成形,实现管材成形最终尺寸的高精度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加工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末端尺寸控制的管材弯曲成形控制系统加工最终成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内模;3、管材靠模;4、转模;5、管材;6、激光测距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7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