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善砂孔分布的压铸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44671.1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32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兴;林钟城;庞聪;王启超;彭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东升压铸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77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分布 压铸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砂孔分布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在压铸模具中,为了取得较优的制品质量,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控制压铸时型腔中气体的排出问题,如果未较好的解决模具排气问题,则压铸时,制品会出现较多的砂孔,造成制品质量问题,据统计,现有的压铸制品在砂孔的影响下,产品的良品率仅为70%;事实上,这种砂孔总是存在的,目前,只能尽量减少砂孔,特别是对于制品精度和表面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在压铸时,模具型腔的气体总是容易被卷入模流中,故现有的压铸模具总是难以控制砂孔,有鉴于此,发明人针对目前压铸模具存在的行业难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具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善砂孔分布的压铸模具,本压铸模具能够较好的控制砂孔的分布,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品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善砂孔分布的压铸模具,具有前模板、后模板、前模仁、后模仁,前模仁嵌设于前模板,后模仁嵌设于后模板,前模板与后模板合模时,前模仁的型腔与后模仁的型腔合并形成至少一个浇注型腔,所述浇注型腔内至少有一个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气体的网格凹点,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设置有运水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浇注型腔有两个,所述两个浇注型腔均设置有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包括滑块和与滑块固定连接的镶件,所述镶件的前端嵌入浇注型腔,所述网格凹点设置于镶件的前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后模仁设置有流道结构,所述流道结构包括圆台凸出部、主流道和至少两个分流道,所述主流道与分流道圆滑过渡,所述分流道设置于圆台凸出部,所述两个分流道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少涡流的导向部,所述主流道低于分流道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浇注型腔的表面涂覆有碳化钨涂层。
优选的是,所述浇注型腔分别设置有内浇口和溢流口,所述分流道通过内浇口与浇注型腔相通,所述后模仁设置有与溢流口相通的冷料井,所述冷料井连接有溢流槽,所有溢流口的截面积总和大于所有内浇口的截面积总和的60%。
进一步的,所述运水装置包括设置于后模板的第一进水道、第二进水道、第一出水道和第二出水道,所述后模仁设置有与第一进水道和第一出水道相通的第一冷却水道,以及与第二进水道和第二出水道相通的第二冷却水道;
所述前模板设置有第三进水道、第三出水道、第四进水道和第四出水道,所述前模仁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进水道和第三出水道相通的第三冷却水道,以及与第四进水道和第四出水道相通的第四冷却水道,所述第三冷却水道、第四冷却水道均呈“V”字形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善砂孔分布的压铸模具,本压铸模具能够较好的控制砂孔的分布,方便在后续工艺中,对砂孔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品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后模板与后模仁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前模板与前模仁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镶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网格凹点的剖视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后模仁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前模仁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压铸模具的运水装置密封结构。
附图标记包括:
前模板--1,前模仁--11,第三进水道--12,第三出水道--13,第四进水道--14,第四出水道--15,后模板--2,后模仁--21,第一进水道--22,第二进水道--23,第一出水道--24,第二出水道--25,浇注型腔--3,网格凹点--31,内浇口--32,溢流口--33,冷料井--34,溢流槽--35,行位机构--4,滑块--41,镶件--42,运水装置--5,第一冷却水道--51,第二冷却水道--52,第三冷却水道--53,第四冷却水道--54,密封圈—55,流道结构--6,圆台凸出部--61,主流道--62,分流道--63,导向部--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东升压铸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东升压铸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446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鱼雷型混铁车自动加取盖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动非正弦振动伺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