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50147.8 | 申请日: | 2015-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1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苏秋芬;刘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B62D2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开启 拉线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品牌及车型日渐增多,用户在面对一个全新车型时,常会存在找不到发动机盖开启拉线、行李箱盖开启拉线或加油口盖开启拉线的情况,用户不得不下车使用钥匙开启或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寻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及汽车,解决了发动机盖开启拉线、行李箱盖开启拉线或加油口盖开启拉线位置不确定,难以查找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包括:
开启汽车罩体的多根拉线,多根拉线的端部均设置有一球头结构;其中,每根拉线分别与对应的汽车罩体相连接;
底座,设置有多个承载拉线的第一凹槽,拉线可在对应的第一凹槽内滑动以开启对应的汽车罩体;以及,
调整机构,球头结构卡于调整机构内。
可选地,调整机构包括:与底座滑动连接的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上的手柄,以及设置于连接部上的第二凹槽;其中,球头结构卡于第二凹槽内。
可选地,该拉线包括:与汽车发动机盖连接的发动机盖开启拉线;与行李箱盖连接的行李箱盖开启拉线;以及与加油口盖连接的加油口盖开启拉线。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如上所述的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
可选地,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布置于汽车仪表板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及汽车,通过将多个拉线集成在底座上,并通过调整机构选择不同的拉线,便于快速找到不同拉线的位置,使得整车拉线设计更加规范,节省车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使用过程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位置示意图。
其中图中:1、拉线,2、底座,3、调整机构;
11、发动机盖开启拉线;12、行李箱盖开启拉线;13、加油口盖开启拉线;
21、第一凹槽;
31、连接部,32、手柄,33、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汽车罩体的开启拉线,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罩体开启拉线总成,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开启汽车罩体的多根拉线1,用于承载固定拉线1的底座2,以及用于选择拉线1的调整机构。具体地,每根拉线1分别与对应的汽车罩体相连接,以控制对应汽车罩体的开启,为了方便开启汽车罩体,每根拉线1的端部均设置有球头结构。对应地,底座2上设置有与拉线1一一对应的第一凹槽21,拉线1分别卡接于对应的第一凹槽21内;其中,当某个汽车罩体需要开启时,只需在将对应的拉线1在第一凹槽21内滑动,即可开启该汽车罩体。为了便于对拉线1的操作,增设一调整机构3,拉线1的球头结构卡于该调整机构3内,当需要更换不同的拉线1时,只需将调整机构3脱离当前拉线,而转移至待开启的汽车罩体对应的拉线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拉线集成在底座上,并通过调整机构选择不同的拉线,便于快速找到不同拉线的位置,使得整车拉线设计更加规范,节省车内空间。
可选地,如图1所示,调整机构3具体包括:与底座2滑动连接的连接部31,设置于连接部31上的手柄32,以及设置于连接部31上的第二凹槽33;其中,拉线1的球头结构卡于第二凹槽33内。其中,调整机构3可设置为拉线拨片形式,而独立于底座2设置;为了避免调整机构3丢失,本实施例中将调整机构3与底座2设置为滑动连接。
可选地,汽车罩体包括:汽车发动机盖、行李箱盖、加油口盖等,对应的拉线1包括:与汽车发动机盖连接的发动机盖开启拉线11;与行李箱盖连接的行李箱盖开启拉线12;以及与加油口盖连接的加油口盖开启拉线13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501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田行走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拖拉机前机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