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列车导流罩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27932.1 | 申请日: | 2015-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5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陈英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英迁 |
主分类号: | B61D17/02 | 分类号: | B61D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列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导流罩。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际列车的发展也日趋完善。城际列车一般指两座相距不远的重要城市之间开行的多班次趋向公交化的中小编组短途旅客列车,中途不停站或停很少的站的列车。目前,城际列车保持着“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特点,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群崛起对城际轨道交通的要求,具有快起快停、快速乘降、载客量大的城际运营特点。
为了提高城际列车的舒适性,通常城际列车上都设置有空调,以防止车厢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目前,空调通常安装在列车的顶部,且一部分位于车厢内部,一部分位于车厢外部。在列车高速运行时,空调上位于车顶上的部分,会与空气接触,而产生阻力,不仅对空调的使用寿命有一定影响还会对城际列车的高速运行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降低空调造成的空气阻力,以提高空调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空气阻力小、稳定静音的列车导流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列车导流罩,包括导流罩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竖截面为四分之一的圆环,本体内设有导流气道,导流气道前端的进气口设于本体下端的前侧面上,导流气道后端的出气口设于本体上端的后侧面上,导流气道内设有若干阻尼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口上设有扰流栅格,扰流栅格的内侧设有滤网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气道的外缘和本体内壁之间填充有消振层。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气道的外缘和本体内壁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气道包括依次连接呈曲线轨迹的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第一气道竖直设置且其下端与进气口连接,第二气道与第三气道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三气道上端与出气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内均设有不少于一个的阻尼风扇。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导流罩本体采用流线型弧面结构,可以降低气流产生的空气阻力,列车运行时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导流气道,通过阻尼风扇和弯曲气道降低内部风速,通过扰流栅格和滤网板避免杂质进入空调,减少列车运行时的高速气流对空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本体;2、导流气道;3、阻尼风扇;11、消振层;
12、支撑杆;21、进气口;22、出气口;23、扰流栅格;
24、滤网板;25、第一气道;26、第二气道;27、第三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列车导流罩,包括导流罩的本体1,所述本体1的竖截面为四分之一的圆环,导流罩本体1的曲线形外缘面可以减少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本体1内设有导流气道2,导流气道2前端的进气口21设于本体1下端的前侧面上,导流气道2后端的出气口22设于本体1上端的后侧面上,导流气道2内设有若干阻尼风扇3,高速气流进入导流气道2后带动阻尼风扇3转动,通过阻尼风扇3的扰流作用降低气流在导流气道2内的流转速度,从而减少高速气流对列车空调的冲击,提高空调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上述进气口21上设有扰流栅格23,扰流栅格23的内侧设有滤网板24,扰流栅格23可对进入进气口21的空气进行减量分流,从而降低气流进入的速率,滤网板24对空气进行过滤,避免杂物进入导流气道2内对列车空调和阻尼风扇3造成损害。
上述导流气道2的外缘和本体1内壁之间填充有消振层11,高速气流在进入导流气道2产生的冲击已经高速气流在导流气道2内流转产生的振动通过消振层11可有效的减少,从而提高导流罩整体的结构稳定。
上述导流气道2的外缘和本体1内壁之间连接有若干支撑杆12,支撑杆12用于提高导流气道2与本体1之间的结构强度,且通过支撑杆12可降低消振层11的共振幅度,提高消振层11对噪音和气流冲击的吸收能力。
上述导流气道2包括依次连接呈曲线轨迹的第一气道25、第二气道26和第三气道27,第一气道25竖直设置且其下端与进气口21连接,第二气道26与第三气道27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三气道27上端与出气口22连接,高速气流经过第一气道25、第二气道26和第三气道27的不断转向后,气流携带的能量经过消振层11的吸收和阻尼风扇3的减速,避免对列车空调造成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英迁,未经陈英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279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调频对讲机的信号输入选频器
- 下一篇:三维空间双目交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