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垂直起降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1386.6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2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新广 |
主分类号: | B64C29/00 | 分类号: | B64C29/00;B64C3/00;B64C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起降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飞行器技术,特别是一种垂直起降飞行器。
背景技术
迄今,有许多种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是其之一种,但直升机飞行速度慢,为了克服此缺陷,工程师们设计研制了多种垂直起降飞行器,美国V-22倾转旋翼飞机就是典例。但是,V-22倾转旋翼飞机,在垂直升起时,其固定机翼翼面风阻很大,而且其螺旋桨的涡旋下洗流,有不少部分直接吹压在其固定机翼上面形成乌龙阻力。现有的直升机升起时也有不小的乌龙阻力。现有的喷气式垂直起降飞机,垂直起飞时,仍然存在所述乌龙阻力,能耗巨大,效率极低。所以,倾转旋翼飞机、现有的直升机、现有的喷气式垂直起降飞机,垂直升起时,能耗很大。而且倾转旋翼飞机不能象直升机那样在任意高度灵活地任意移动。所以,目前尚无能很好兼备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功效的飞行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垂直起降飞机和现有的直升机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能很好兼备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功效的垂直起降飞行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如图1图2示,所述垂直起降飞行器,由上部I、下部III、一号联接件II、腹鳍3、背鳍2联接构成。
上部I由机翼、鸭翼、操纵面、机身1组成,或者上部I由机翼、操纵面、机身1组成;动力装置(图中未画)设置在机身1,或者设置在所述机翼,或者在机身1和所述机翼均设置动力装置。
如图3图4示,所述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下部III的第一种结构是:上垂直尾翼7(从图4看)下端、下垂直尾翼11(从图4看)上端分别与水平尾翼8上平面中央、下平面中央垂直联结;分别在上垂直尾翼7、下垂直尾翼11上设置上方向舵6、下方向舵10,在水平尾翼8上设置左升降舵12、右升降舵9;在水平尾翼8后端(从图3看是下端)的左右两端、上垂直尾翼7后端(从图3看是下端)的上端部(从图4看)、下垂直尾翼11后端(从图3看是下端)的下端部(从图4看)分别联结一个一号腿4;两相邻的一号腿4用二号联接件5联接。
如图5图6示,所述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下部III的第二种结构是:由一号条板13、二号条板14、三号条板17、四号条板19联结组成一个菱形框(从图6看),一号条板13、二号条板14、三号条板17、四号条板19的截面为流线型;分别在一号条板13、二号条板14、三号条板17、四号条板19上设置一号操纵面16、二号操纵面15、三号操纵面18、四号操纵面20;在所述菱形框每个顶部的下端(从图5看)分别联结一个二号腿21。
一号联接件II,分别将上部I的机翼的左翼尖端部、右翼尖端部和下部III的水平尾翼8左端部、右端部联接;腹鳍3、背鳍2将上部I的机身1和下部III的下垂直尾翼11的下端部、上垂直尾翼7的上端部联接。或者,一号联接件II,分别将上部I的机翼的左翼尖端部、右翼尖端部和下部III的所述菱形框的左端部、右端部联接;腹鳍3、背鳍2将上部I的机身1和下部III的所述菱形框的下端部、上端部联接。
如图7示,所述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上部I的第一种结构是:在机身1的第一种机身1-1的左右两边对称联接一号鸭翼24、后掠机翼22;或者,在机身1的第一种机身1-1的左右两边对称联接后掠机翼22,而不联接一号鸭翼24。后掠机翼22上设置五号操纵面23,五号操纵面23由襟翼和副翼组成;一号联接件II的第一种联接件II-1,将后掠机翼22翼尖端部和下部III的水平尾翼8的端部联接;背鳍2将第一种机身1-1和下部III的上垂直尾翼7的上端部联接,腹鳍3将第一种机身1-1和下部III的下垂直尾翼11的下端部联接;或者,一号联接件II的第一种联接件II-1,将后掠机翼22翼尖端部和下部III的所述菱形框的左端部、右端部联接,背鳍2将第一种机身1-1和下部III的所述菱形框的上端部联接,腹鳍3将第一种机身1-1和下部III的所述菱形框的下顶端部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新广,未经刘新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13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