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架后下摆臂结构及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4998.3 | 申请日: | 2015-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4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黄纬;王更胜;黄秀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朱业刚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架 下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悬架后下摆臂结构及悬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悬架后下摆臂结构,例如专利CN203460636 U中所记载的后下摆臂结构,其摆臂本体由上下两块板焊接而成,上板提供安装螺旋弹簧的弹簧座,下板提供连接副车架和车轮支架的连接位置,下板为呈凹形的部件,下板和上板边缘焊接,下板对应上板弹簧座的部位具有凹部,凹部的底部有穿孔,凹部的底部搭接于所述弹簧座的外表面,凹部的底部和所述弹簧座的外表面还焊接在一起,在所述弹簧座的外侧和所述下板的内侧之间形成腔体。
再例如,专利CN203331767 U中所提到的一种汽车后下摆臂,包括后下摆臂本体,为一冲压成型的钣金件且右部断面呈U形,U形开口的两边分别设有翻边;在所述后下摆臂本体的中部设有一弹簧盘;在所述后下摆臂本体的左部设有一缓冲限位板,该缓冲限位板的中部设有凸起;在所述后下摆臂本体的右端部设有衬套;一加强板与所述后下摆臂本体右部U形开口的两翻边固定连接,构成断面呈“口”字形的箱形结构。
可见,现有的悬架后下摆臂结构通常都是由两层板拼焊而成,均未能使后下摆臂结构整体形成封闭腔体结构,另由于弹簧座处只有一层或两层板焊接,如弹簧座处同时承受弹簧应力及缓冲块冲击应力,则会导致强度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悬架后下摆臂结构在其弹簧座处只有一层或两层板焊接,从而导致该位置强度不足的缺陷,提供一种悬架后下摆臂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悬架后下摆臂结构,包括摆臂主体下板、加强上板及弹簧座板,所述摆臂主体下板形成为船型结构,所述摆臂主体下板包括底板及沿所述底板的外边缘向上突出的侧板,所述加强上板形成为碗型结构,所述加强上板包括连接部及沿所述连接部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的碗状部,所述连接部的外边缘与所述摆臂主体下板的侧板的外边缘焊接,所述碗状部的底部下表面焊接在所述摆臂主体下板的底板的中部,所述弹簧座板形成为帽型结构,所述弹簧座板包括帽体及沿所述帽体的下侧边缘径向向外延伸的帽沿,所述帽沿焊接在所述碗状部的底部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主体下板的底板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所述碗状部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减重孔对齐的漏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漏水孔的边缘与所述减重孔的边缘对齐焊接,所述帽沿与所述漏水孔的边缘对齐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主体下板的一端设置有衬套套管,另一端设置有后轴节连接开口,所述衬套套管中压装有后下摆臂衬套。
进一步地,所述帽体的顶部形成为缓冲块限位面,所述缓冲块限位面相对所述帽沿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主体下板形成有稳定杆拉杆连接面,所述加强上板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稳定杆拉杆避让孔。
进一步地,所述碗状部在圆周方向上360度连续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主体下板与所述加强上板形成封闭盒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下摆臂结构,上加强板的连接部的外边缘与摆臂主体下板的侧板的外边缘焊接,上加强板的碗状部的底部下表面焊接在摆臂主体下板的底板的中部,弹簧座板的帽沿焊接在碗状部的底部上表面,在弹簧与缓冲块受力集中部位形成三层板整体承载,有利于载荷的有效传递和局部强度的提高。并且,在保证稳定杆拉杆装配和运动空间的基础上,后下摆臂结构整体形成封闭盒状结构,能够提高后下摆臂结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悬架,其包括上述的后下摆臂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后下摆臂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后下摆臂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后下摆臂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后横向稳定杆;20、后下摆臂结构;30、后稳定杆拉杆;40、后减振弹簧;50、后缓冲块;60、后减振器;70、后轴节;1、摆臂主体下板;11、减重孔;12、稳定杆拉杆连接面;13、底板;14、侧板;2、加强上板;21、连接部;22、碗状部;221、漏水孔;23、稳定杆拉杆避让孔;3、弹簧座板;31、帽体;311、缓冲块限位面;32、帽沿;4、衬套套管;5、后轴节连接开口;6、后下摆臂衬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49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材料板弹簧与金属夹板的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动脱销的牵引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