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车辆自动定损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5688.3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7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田雨农;吴文;周秀田;史文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G01C1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毕进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纤 传感器 车辆 自动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自动定损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基于光纤传感器的 车辆自动定损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理赔,包括了报案、查勘、立案、定损、理算、核赔等环节。 其中“定损”环节直接关系到保户和保险公司的经济利益;长期以来, 车辆损失大小由定损员独立做主,存在着定损标准不统一的弊端。 定损环节也是车辆理赔过程中,成本支出很大的一个环节。车辆定损 过程包括了“现场定损”和“拆检”两个环节。拆检是将车辆损伤的 部位分解,以确定损失大小的过程。拆检是在和保险公司签约的“拆 检点”进行。定损员需要经常往返于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各个“拆检 点”和保险公司之间,将产生大量的成本支出。定损又是一个效率 比较低的过程:一方面,定损员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交通上;另一方面, 由于拆检的时间无法估计,有些拆检过程可能长达数天,因此,定损 员需要等待拆检点的通知,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路线,间接地 造成定损员疲于奔命,效率有待提高。车辆事故人工理赔的一般流程 如图1所示。现在的这种车辆事故人工理赔方式存在较多的缺点和不 足:
1、定损效率低:拆检点没有固定的拆检员、1个拆检员负责多 个拆检点兼顾很多事情,时间无法精切安排;定损员大量的时间花费 在路途中;客户和定损员互相等待。
2、定损支出费用高:交通费用,其中主要包括配车、汽油费等 支出;纸质证据主要为打印耗材费用。
3、定损标准不统一:定损员的素质、业务水平不一致;定损员 权力太大,跟拆检点关系很熟。
4、客户满意度低:定损周期长,客户等待时间长;定损过程不 透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 器的车辆自动定损系统和方法,能自动、精确、快速地实现事故车辆 的定损,节约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车辆 自动定损系统,包括:信号发生器、激光器、光纤传感器、光电转换 器、信号解调处理端机及上位机;所述的激光器分别与信号发生器、 光纤传感器的一端信号连接,光电转换器分别与光纤传感器的另一 端、信号解调处理端机信号连接,信号解调处理端机还与上位机信号 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光纤传感器为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阵列。
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车辆自动定损方法,是在上述系统实现的,其 具体步骤如下:
S1:信号发生器产生调制信号,加载到激光器中;
S2:调制信号对激光器中的激光信号的幅度、相位、频率或者偏 振进行调制,经过调制后的信号输送进入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阵列中;
S3: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阵列铺埋在车体表面,如果车体表面受到 外力撞击,造成车体某些部位的变形,则进入该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激 光的幅度、相位、频率或者偏振发生变化;
S4:光电转换器将携带有外部撞击信息的光信号经过光电转换器 转换成电信号发送给信号解调处理端机;
S5:信号解调处理端机把信号解调出来,经过信号分析处理,在 上位机显示出车体的撞击部位及撞击强度,进而实现事故车辆的自动 定损。
进一步的,上述方法能根据响应的信号变化幅度估计车体形变的 程度。
作为更进一步的,调制信号方式为幅度调制、相位调制、频率调 制或者偏振调制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如下的技术效果:
1、定损效率高:本发明能自动显示事故车辆的撞击位置和撞击 强度,无需等待定损人员前往勘查,同时也不需要对事故车辆进行拆 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理赔效率。
2、定损支出费用降低:事故车辆的定损信息可以传输到理赔中 心,无需设立专门的定损人员,更无需派勘查人员前往事发地点进行 事故勘查,精简了人员,同时也节约了交通费用。
3、定损精切:现在的这种人工定损的方法由于定损员的素质、 业务水平不一致,造成定损的结果存在差异性,自然影响了理赔的准 确性。而本发明能准确显示事故车辆的撞击部位和撞击强度,自然能 给出精切的定损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56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