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沟防污染移动施工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00395.5 | 申请日: | 2015-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9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康伟;琚忠明;靳雨柱;李福宝;刘必庆;薛刚;钮俊杰;汪严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1/06 | 分类号: | H02G1/06;H02G9/0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沟 污染 移动 施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工建筑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缆沟防污染移动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沟为敷设电缆而专门设置的一种地下专用通道,电缆沟是在地面开挖沟槽并通过混凝土砌筑而形成。现有技术中,电缆沟沟底面在施工找平过程中,由于电缆沟较深,混凝土在下料到沟底过程中会发生飞溅,从而直接导致施工好的内壁被二次污染,从而影响施工工艺质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缆沟防污染移动施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沟防污染移动施工装置,包括加料装置,所述加料装置的混凝土下料口位于电缆沟内且临近电缆沟沟底面布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架设在电缆沟上方的移动支架,所述加料装置由加料漏斗构成,所述加料漏斗坐落在移动支架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加料漏斗的底座以及位于底座下方的将底座沿电缆沟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滚动机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包括相互平行且与电缆沟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底梁、第二底梁,所述第一底梁、第二底梁之间通过与电缆沟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梁、第二底梁中间还设有与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且与电缆沟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三支撑梁、第四支撑梁,所述加料漏斗坐落在由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三支撑梁、第四支撑梁构成的井字形基座上;所述滚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以及用于安装滑轮组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由L型板体构成,所述第一底梁、第二底梁靠近两端处均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安装座以及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包括位于安装座与电缆沟沟底面平行的板面上的与电缆沟沟口构成滚动配合的第一滑轮,以及位于安装座与电缆沟沟底面垂直的板面上的与电缆沟内壁构成滚动配合第二滑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底梁、第二底梁下方设有槽口向下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可沿卡槽长度方向移动并与安装座进行固定连接的螺栓,所述的螺栓头部位于卡槽内,所述卡槽的槽壁由槽口向槽内形成弯折状,所述螺栓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卡槽的槽口宽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加料漏斗外壁上对称设有挂耳,所述加料漏斗通过所述挂耳吊挂在所述的井字形基座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装置由钢构材质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发明在电缆沟沟底面找平施工过程中,使加料装置的混凝土下料口伸入电缆沟内且临近电缆沟沟底面,这样下料时,降低了混凝土的下落高度,有效避免了混凝土下料过程中对电缆沟内壁的污染,保证了施工质量。
(2)本发明通过加料漏斗实现下料,该下料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效果明显;移动支架可以根据施工需要使加料漏斗沿电缆沟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使用非常方便。
(3)本发明中滚动机构采用双滑轮设计,其中与电缆沟沟口即水平面构成滚动配合的滑轮确保整个装置可以顺利地沿着电缆沟长度方向进行滑移,与电缆沟内壁即铅垂面构成滚动配合的滑轮确保滑轮移动过程中整个装置不会发生偏移,双重滑轮设计保证了下料口在移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与通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施工过程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底座与滚动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0-加料装置11-下料口12-挂耳21-底座211a-第一底梁
211b-第二底梁212a-第一支撑梁212b-第二支撑梁
213a-第三支撑梁213b-第四支撑梁214-卡槽215-螺栓
215a-螺栓头部22-滚动机构221-滑轮组221a-第一滑轮
221b-第二滑轮222-安装座30-电缆沟31-沟底面32-沟口
33-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点,如附图所示:
该电缆沟防污染移动施工装置包括加料装置10,所述加料装置10的混凝土下料口11位于电缆沟30内且临近电缆沟沟底面31布置。即电缆沟30沟底面31在找平施工时,使加料装置10的混凝土下料口11伸入电缆沟30内且临近电缆沟沟底面31,这样下料时,降低了混凝土的下落高度,有效避免了混凝土下料过程中对电缆沟内壁的污染,保证了施工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03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