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833301.7 申请日: 2015-11-25
公开(公告)号: CN105510574B 公开(公告)日: 2018-11-20
发明(设计)人: 张恒;易长青;林燕奎;刘慧玲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G01N33/543 分类号: G01N33/543;G01N33/533
代理公司: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代理人: 龚元元
地址: 518000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荧光 纳米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于 食品 多种 危害 因子 同步 检测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包括内部载有Eu3+和/或Tb3+的稀土螯合物的TEOS纳米内核,所述的TEOS纳米内核表面修饰有多层表面键合有Eu3+和/或Tb3+稀土螯合物的TEOS壳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信号强、有助于高通量检测食品中危险因子的荧光纳米探针,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该荧光纳米探针来实现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领域,特别是一种荧光纳米探针,该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以及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食品中危害因子检测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但目前能够灵敏、稳定可靠、快速简便、低成本地监控乳品中常见的危害因子的方法,实现对乳品中高频危害因子实现一步“全检测”的技术仍然缺乏。

如乳品中常见的“高频危害因子”如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M1,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等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基于色谱-质谱等理化检测、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免疫分析检测和基于微生物相关技术原理的检测。对乳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最初发展起来的是基于抗生素与微生物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微生物生长抑制法、微生物受体法和酶促比色法。乳品中理化检测方法是利用抗生素分子中的基团具有的特殊反应或性质来测定其含量,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技术等等,能进行定性、定量和药物鉴定,敏感性较高,但色谱法分析过程繁琐复杂,样品前处理步骤较为复杂,工作量大,仪器昂贵,要求有熟练地技术人员及较长的分析周期,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色谱法的应用。目前,用于检测抗生素残留的免疫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抗原抗体识别为核心反应,代表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另一类是以受体配体识别为核心反应。但影响因素较多,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且灵敏度低。不管哪种方法,其检测对象都是一种(类)物质,要实现一次性对高频危害因子实现同步高通量的测定,目前的检测方法还不能实现。

以稀土荧光化合物作为荧光标记物的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医学临床诊断、食品安全领域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基于稀土荧光生物标记物超长荧光寿命的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可有效消除各种各样来自于样品及仪器的背景信号对荧光测定的干扰,使得测定灵敏度显著增加。

但是现有的稀土荧光探针具有光信号较弱、检测集成度低的问题,并且现有的稀土荧光探针及其配套的检测装置和平台无法实现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信号强、有助于高通量检测食品中危险因子的荧光纳米探针,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该荧光纳米探针来实现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目的。

在阐述本发明的具体方案之前,对本发明中的各化合物简称予以说明:

TEOS(正硅酸乙酯)、BHHCT(三联苯衍生物螯合物)、BPTA(四氮-[2,6-双(3'-氨基甲基-1'-吡啶)-4-苯基吡啶])、APTMS(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HS(N-羟基琥珀酰亚胺)、BBCAP(2,9-双[N,N-双(羧甲基)氨甲基]-1,10-(菲咯啉))、PTTA(联三吡啶多羧酸衍生物)、BCPDA(4,7-双氯磺酰基苯基-1,10-菲啰啉-2,9-二羧酸)EDC(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BSA(牛血清白蛋白)、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包括内部载有Eu3+和/或Tb3+的稀土螯合物的TEOS纳米内核,所述的TEOS纳米内核表面修饰有多层表面键合有Eu3+和/或Tb3+稀土螯合物的TEOS壳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未经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3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