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33301.7 | 申请日: | 201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0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恒;易长青;林燕奎;刘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龚元元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纳米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于 食品 多种 危害 因子 同步 检测 | ||
1.一种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通过具有多条检测通道的微流控芯片和多种荧光纳米探针实施;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包括内部载有Eu3+和/或Tb3+的稀土螯合物的TEOS纳米内核,所述的TEOS纳米内核表面修饰有多层表面键合有Eu3+和/或Tb3+稀土螯合物的TEOS壳层;不同种类的荧光纳米探针的Eu3+和Tb3+的摩尔比例不同;
所述的方法具体为:将待检物溶液加入到多条检测通道后,用缓冲液冲洗后加入含多种荧光纳米探针的溶液,最后用缓冲液冲洗后检测检测通道内的荧光信号;
其中,对于采用夹心法检测的危害因子,该危害因子对应的检测通道内和用于检测该危害因子的荧光纳米探针的表面均固定有该危害因子的捕获抗体;
对于采用竞争法检测的危害因子,该危害因子对应的检测通道内固定有该危害因子的捕获抗体,且用于检测该危害因子的荧光纳米探针的表面偶联有该危害因子的模拟物。
2.一种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通过具有多条检测通道的微流控芯片和多种荧光纳米探针实施;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包括内部载有Eu3+和/或Tb3+的稀土螯合物的TEOS纳米内核,所述的TEOS纳米内核表面修饰有多层表面键合有Eu3+和/或Tb3+稀土螯合物的TEOS壳层;不同种类的荧光纳米探针的Eu3+和Tb3+的摩尔比例不同;
所述的方法具体为:首先将含多种荧光纳米探针的溶液与待检物溶液混合后,将混合溶液加入到多条检测通道中,然后用缓冲液冲洗后检测检测通道内的荧光信号;
其中,对于采用夹心法检测的危害因子,该危害因子对应的检测通道内和用于检测该危害因子的荧光纳米探针的表面均固定有该危害因子的捕获抗体;
对于采用竞争法检测的危害因子,该危害因子对应的检测通道内固定有该危害因子的模拟物,且用于检测该危害因子的荧光纳米探针的表面偶联有该危害因子的捕获抗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EOS纳米内核的表面也键合有Eu3+和/或Tb3+稀土螯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稀土螯合物所用的螯合剂为BBCAP或BHHCT或PTTA,所述的表面键合有Eu3+和/或Tb3+稀土螯合物的TEOS壳层为3~5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物为危害因子与BSA的复合物,或危害因子与卵清蛋白的复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食品中多种危害因子同步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流控芯片上还设有控制通道,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包括PDMS本体,所述的PDMS本体的中央设有进样口,所述的检测通道和控制通道分别与进样口相连,所述的进样通道的末端和控制通道的末端均设有出口,所述的进样通道和控制通道内均设有多个柱状的凸起;所述的微流控芯片设置在一可旋转的转盘上,通过旋转转盘使待测样品、缓冲溶液、荧光纳米探针进入检测通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未经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330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