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15572.X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3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陈政;武志强;孙洪伟;张倩;段庆华;夏青虹;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M133/44;C07D249/18;C10N40/25;C10N30/06;C10N3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油组合物 汽油发动机 式( I ) 制备 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 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 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高分子量聚异丁烯 无灰摩擦改进剂 润滑油基础油 油溶性有机钼 摩擦改进剂 活塞 清净性能 质量分数 磺酸盐 抗氧剂 油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本发明的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A>式(I)所示结构的抗氧剂:(I),B>抗氧型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C>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D>至少一种高分子量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E>磺酸盐;F>至少一种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G>至少一种油溶性有机钼摩擦改进剂;H>至少一种无灰摩擦改进剂;I>余量的润滑油基础油。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质量分数不超过0.08%的磷含量,具有优异的抗氧、油泥分散和活塞清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汽油发动机的润滑油组合物。
背景技术
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促进了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汽油机油的不断升级换代,油品在抗氧、清净、油泥分散和抗磨、减摩等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最高质量级别是美国石油学会(API)和国际润滑剂标准化及认证委员会(ILSAC)制定的SN/GF-5级别。
现代汽油机功率提高、小型化、压缩比提高、热负荷增大,要求油品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抑制沉积物生成的能力。API汽油发动机润滑油规格中评价其高温抗氧化黏度增长的发动机试验从程序IIIE的64小时,发展到程序IIIF的80小时,到目前程序IIIG的100小时,而黏度增长的要求从不超过375%降低为275%、150%,对高温抗氧化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同时对清净性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模拟活塞高温沉积物的TEOST-MHT试验要求从SL的不超过45mg,发展到SM、SN规格的35mg,对抑制沉积物生成的要求显著提高。
以往的内燃机油主要使用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来满足油品的抗氧化性能,ZDDP是一种含磷多效添加剂。由于磷会造成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毒,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汽油机油规格从SH/GF-1开始,对油品中的磷含量进行了限制,并随着油品规格的提高,对磷含量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目前汽油机油最高质量级别SN/GF-5对油品中磷含量的要求是不大于0.08%(质量分数)。汽油机油配方中ZDDP的加量受到限制,需要复配非磷的辅助抗氧剂才能满足更高的抗氧性能要求。常用的辅助抗氧剂主要分为胺类和酚类两类。酚类抗氧剂一般包括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二叔丁基酚、酚酯等。胺类抗氧剂主要为烷基化二苯胺,或者烷基化的苯基-萘胺等,也可以加入抗氧型分散剂来改善抗氧性。寻求高效的辅助抗氧剂,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
CN 96106725.X公开了一种偶联的抗氧型丁二酰亚胺分散剂,是由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和对甲酚的一种酚或其混合物将丁二酰亚胺分散剂偶联而成的。该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热氧化安定性和分散性。
CN 00107484.9公开了一种含有甲氧酚的抗氧型分散剂,由甲氧酚与多烯多胺缩合后,再与烯基丁二酸酐反应而成。该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氧性、分散性和颜色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
本发明的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
A>式(I)所示结构的抗氧剂:
B>抗氧型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
C>聚异丁烯双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
D>至少一种高分子量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
E>磺酸盐;
F>至少一种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G>至少一种油溶性有机钼摩擦改进剂;
H>至少一种无灰摩擦改进剂;
I>余量的润滑油基础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55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