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半环凹模阵列微细超声分级研抛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02001.2 | 申请日: | 2015-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9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赵军;袁巨龙;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1/04 | 分类号: | B24B1/04;B24B37/00;B24B37/11;B24B37/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半环凹模 阵列 微细 超声 分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精密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微半环凹模阵列微细超 声分级研抛方法。
背景技术
半球谐振陀螺是一种新型惯性传感器,与机械陀螺相比具有诸多 优点。宏观尺度的半球谐振陀螺精度已达到惯性级别,开始应用于航 空、兵器和空间惯导系统,但由于尺度大导致体积大、质量重、功耗 高,且高度依赖于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MEMS陀螺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但现有的MEMS 陀螺无法达到惯性级精度,不能应用在精度要求高的场合,例如在GPS 盲区为飞行器提供短程导航。MEMS陀螺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 现有的MEMS元件加工方法,如化学腐蚀、刻蚀、光刻转印等,绝大 部分是2D或2.5D的结构,这些方法加工的元器件质量和材料分布不 均,导致陀螺感应频率与驱动之间匹配性差,使得MEMS陀螺的精度 受到极大限制。为了提升MEMS陀螺的精度,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 研究3D结构MEMS半球谐振陀螺,这种陀螺最关键的部件是沉积在 晶体材料微半环凹模上的高精度微小半球薄膜壳,研究证明基于化学 气相沉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的多晶金刚石薄膜谐振器 品质因数远远高于同样结构的硅材料谐振器。然而,CVD微半球壳的 精度依赖其“母体”微半环凹模的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和表面质量。 目前,单晶硅材料微半环凹模的加工方法有:从传统MEMS的2D和 2.5D结构制造方法扩展而来的三维结构加工方法、微细EDM加工、 微铣削加工、微细超声分层加工。至今,这些已见报道的加工方法还 无法满足单晶硅硬脆微半环凹模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要求,主要因 为:(1)传统的MEMS微加工—湿法化学刻蚀和干法等离子刻蚀等方 法,在从2D结构向3D结构延伸的过程中,都难以摆脱晶体方向和掩 膜材料的选择性问题,无法加工出具有高度对称性和材料一致均匀的 微半环凹模,此种方法加工微半环凹模精度差,且效率低。(2)微细电 火花加工(μEDM)微半环凹模,由于放电空间小,要求加工设备的 精度极高,难以制造出形状精度极高的电极,且工具电极在加工过程 中磨损很快,加工出来的微半环凹模表面质量差,形状精度不高。(3) 微铣削加工微半环凹模,在材料脆性去除时,由于铣削加工自身的弱 点,导致微半环凹模顶部或者底部经常会出现崩裂、表面及亚表面损 伤,难以满足加工要求,在采用塑性延展铣削加工时,加工效率和成 品率极低。(4)利用超声和微细工具分层加工微半环凹模,由于微细工 具的磨损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因而分层进给路径难以合理规划,导 致微半环凹模形状精度较差,且加工效率低。(5)其他的电加工微结构 的方法,如电解加工,受到单晶硅材料导电性的限制,难以用于微半 环凹模的加工。综上,由于无法加工出高质量的谐振陀螺单晶硅微半 环凹模,至今尚未见报道研制出惯性级别精度的MEMS半球谐振陀 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谐振陀螺单晶硅微半环凹模无法实现高形状精度、 低表面粗糙度、高表面质量、高效率加工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 形状精度、低表面粗糙度、高表面质量、高效率的微半环凹模阵列微 细超声分级研抛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半环凹模阵列微细超声分级研抛方法,所述研抛方法包括 如下步骤:
1)制作精密球阵列研抛模
所述研抛模包括工具连杆、定位基板和精密球体,工具连杆的上 端与微细超声发生器相连接,所述工具连杆的下端与定位基板连接, 在定位基板上加工出阵列孔径,孔径大小小于精密球体直径,在孔径 和精密球体之间充满粘结剂,球体的一部分嵌入孔内;
2)第一级研抛
采用阵列微细工具,微细工具研抛模与衬底片之间充满研抛液, 研抛液内包含微细磨粒,研抛模在衬底片上方微小距离内做高频微细 超声振动并沿着Z方向向下进给,XY平台配合加工要求带动工件运 动,先去除一层材料,之后,XY平台继续带动工件运动,Z轴继续 向下进给,使得轨迹点在XY平面的投影内收,再去除下一层材料, 依此类推,直至加工出具有阶梯递进的和加工形状及其相似的微凹模 阵列;
3)第二级研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020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