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双减压装置的引擎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44076.8 | 申请日: | 2015-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01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尤志文;李进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L13/08 | 分类号: | F01L13/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减压 装置 引擎 | ||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双减压装置的引擎,包括一曲轴、一汽缸头、一凸轮轴、一第一离心式减压装置及一第二离心式减压装置。第一离心式减压装置具有一第一配重部及一第一顶推部。第二离心式减压装置具有一第二配重部及一第二顶推部。通过上述两组减压装置的作用,分别促使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其中之一开启第一微小扬程及第二微小扬程。藉此,大幅降低了引擎在第一个压缩行程中的启动扭矩需求,有效减少能量的损耗,因而可降低启动马达的规格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双减压装置的引擎,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的具双减压装置的引擎。
背景技术
现有内燃机引擎中,为解决当引擎熄火停止后,于下次启动时遇压缩行程需克服较大阻抗的问题,发展出所谓的引擎减压装置,例如离心式减压装置,此类装置在中国台湾专利号I330216中有所揭露,并于中国台湾专利号M418968中提出一种具减压装置的引擎,同时解决了组装期间减压心轴容易滑出凸轮轴而使顶杆掉落引擎内部腔室的问题。
然而,虽然上述具减压装置的引擎,已成功利用设置于汽缸头中的离心式减压装置减少汽缸内的压缩压力,相较于未装置减压装置的引擎在启动过程中每个压缩行程中启动系统所产生的电压及电流变化已有显著地减小,有效减少能量的耗损,但若将焦点集中在引擎启动马达带动曲轴旋转的第一个压缩行程上,则发现当引擎刚启动时,曲轴转速低且转动惯性力矩小,相对于第二个以后的压缩行程而言,第一个压缩行程的驱动扭矩需求仍然比较高,这也提升了启动马达规格的需求。
由上述情形,可知仍有可以再降低启动马达带动曲轴旋转克服第一个压缩行程所耗损能量的空间,如此可使启动系统所需要提供的启动扭矩需求更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了一种具双减压装置的引擎,在启动马达带动曲轴旋转时,通过两组离心式减压装置的设置,大幅降低了引擎在第一个压缩行程中的启动扭矩需求,有效减少能量的损耗,因而可降低启动马达的规格需求。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双减压装置的引擎包括一曲轴、一汽缸头、一凸轮轴、二减压装置。所述汽缸头包括一进气阀门、一排气阀门、一套设于一进气摇臂轴的进气摇臂及一套设于一排气摇臂轴的排气摇臂,用以控制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的开启及关闭。此外,上述凸轮轴与曲轴连动,其包括一进气阀动凸轮及一排气阀动凸轮,进气阀动凸轮推动进气摇臂转动,促使进气阀门开启一进气阀扬程,排气阀动凸轮推动排气摇臂转动,促使排气阀门开启一排气阀扬程。二减压装置组设于凸轮轴,包括第一离心式减压装置及第二离心式减压装置。藉由上述设计,第一离心式减压装置于曲轴的一第一预定转速以下,作用于进气摇臂及排气摇臂其中之一,使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其中之一开启一第一微小扬程,且第二离心式减压装置于曲轴的一第二预定转速以下,作用于进气摇臂及排气摇臂其中之一,使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其中之一开启一第二微小扬程。藉此,通过上述两组减压装置的作用,分别促使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其中之一开启第一微小扬程及第二微小扬程,使得引擎在不同的曲轴旋转角度及不同的转速下皆可进行减压作业。
上述第一预定转速系低于第二预定转速,且第一微小扬程系完全位于进气扬程结束后与排气阀扬程开始前的区间。藉此,在引擎刚启动或在低转速的情况下,汽缸中压力所造成的阻力影响会越明显,因此,本发明可在第一预定转速以下同时启动第一及第二离心减压装置,用以提升减压效果;而随着引擎转速的增加,若转速介于第一预定转速及第二预定转速之间时,可仅启动第二离心减压装置来进行减压;若在第二预定转速以上时,则不启动任一离心减压装置而回到正常组态的进气阀扬程及排气阀扬程。
上述第一离心式减压装置具有一第一配重部及一第一顶推部,第一配重部设置于凸轮轴上,包括一凸缘、一离心配重块及一第一弹性件,第一顶推部设置于进气摇臂轴及排气摇臂轴其中之一,包括一顶推件、一第二弹性件及具有一减压部的一减压轴。
上述第二离心式减压装置具有一第二配重部及一第二顶推部,该第二配重部设同样置于凸轮轴上,包括一链轮、一离心块及一第三弹性件,第二顶推部系穿设于凸轮轴内,包括一减压心轴及一顶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440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