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移动终端对讲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05704.1 | 申请日: | 2015-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0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陈青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青华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4005 河北省唐山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移动 终端 对讲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移动终端即使通讯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取代传统设备,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是人手一部。虽然终端操作系统略有不同,但硬件外观都大同小异,都包括一块触摸显示屏和几个实体按键,一般是“音量加”,“音量减”和电源键。在现阶段,智能终端即时通讯领域,应用软件为了或得用户的音频输入数据,都是以触摸显示屏上的虚拟按键控制拾音器的开启和关闭,来取得用户的音频输入再通过互联网发送。而接收数据的一方,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在对讲界面,都要先导航到对讲界面,然后经过点选播放,才能播放出音频。在操作的间隙,如果任何一方遇到自动锁屏,都必须先解锁屏幕才能操作,因为所用操作都是在触摸显示屏上进行的。这样的操作方法不但操作繁琐,实时性差,而且长亮屏幕会耗掉大量电池电量,缩短待机时间。让眼神不好或盲人自主操作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专业对讲机虽然操作简单,实时性强,但受到距离限制,也不是人人都能配备,不具有普遍性,超出一定距离不能使用,使用面比较狭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移动终端对讲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阶段即时通讯中的操作繁琐,实时性不强,锁屏和待机时不能操作等问题。其特征是:用实体按键控制终端的拾音器(录音模块)的开启和关闭,取得用户的音频输入,并通过移动网络发送给特定用户或用户群。其好处是不管终端在屏幕激活状态,还是在待机状态都能对讲,而且不受双方距离限制。
本方法由以下几个方案组成。
优选方案一 移动终端在屏幕激活状态的解决方案。
步骤 1 在即时通讯软件中把用户要对讲的对象或“群”作为全局变量存贮,也可同时存储单个对象和“群”。
步骤2 在用户操作即时通讯软件进入具体对象或“群”的对讲界面时,把对讲界面的对像赋给步骤1中的全局变量,并且开始屏蔽并监听实体按键(一般是音量键)。
步骤3 当实体按键被按下时,即时通讯软件开启拾音器(录音模块)开始录音。
步骤4 实体按键被持续按下,即时通讯软件持续录音。
步骤5 当实体按键被弹起时,即时通讯软件关闭拾音器结束录音,取得用户输入的音频文件,并通过互联网络向对讲界面中的对方发送,也可同时在对讲界面显示发送的内容。
步骤6 当用户退出对讲界面,或者移动终端突然锁屏,或者用户退出即时通讯软件时,确保即时通讯软件存储了用户的对讲对象或“群”对讲对象,即上述步骤1提及的全局变量存储了有效的数据。
上述方案一中的“全局变量”也可以不在步骤2中设置,如让用户在特定届面里设置。但不管在哪里设置,都要保证步骤6的实施。
优选方案二 移动终端在待机时的解决方案。
步骤1 利用操作系统底层监听实体按键(一般是音量键)以下都称音量键。
步骤2 当音量键被按下时,操作系统判断是否足以下3个条件:1 在锁屏或待机状态;2没有在打电话状态;3 没有在播放音乐状态。如果满足条件,启动或唤醒即时通讯软件,并通知即时通讯软件“音量键被按下”(发送系统广播或利用通知中心等),并用一个全局或静态布尔变量表示是否发了通知。
步骤3当音量键弹起时,操作系统判断上述步骤2中的“布尔变量”是否发过了通知。如果发过,通知即时通讯软件“音量键被弹起” (发送系统广播或利用通知中心等),并把上述步骤2中的“布尔变量”复位。
步骤4 即时通讯软件接到“音量键被按下”通知,开启拾音器(录音模块)开始录音。
步骤5 即时通讯软件在没接到“音量键被弹起”通知之前,持续录音。
步骤6 即时通讯软件接到“音量键被弹起”通知,关闭拾音器结束录音,取得音频文件,并根据通知中传递的是“音量加”还是“音量减”键,取出上述“方案一”中存储的对象(比如:“音量加”代表单个对象;“音量减” 代表群)。将音频文件通过互联网发送给特定用户。
步骤7 即时通讯软件记录每次发送的内容,以便用户再现。如果哪次发送不成功,立刻通过音频通知用户(如终端未联网等)。注:此步骤为可选步骤。
上述方案二中步骤1,步骤2,步骤3的目的是为了即时通讯软件能够在锁屏和待机时响应硬件操作。现提供3种实现手段 ,但不限于这3种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青华,未经陈青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57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