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型转子翼低速减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2712.1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0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梁利华;油兴田;张永庆;史洪宇;张松涛;苑佳;杜雪;任振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9/06 | 分类号: | B63B3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子 低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T型转子翼低速减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上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船舶随之增多。双体船是其中被广泛应用的船型之一。双体船宽大的甲板面积、大的舱容空间以及便于豪华装饰的特点而被普遍看好,成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建造数量较多的一类船型。由于双体船的宽度比单体船大得多,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体船,且具有承受较大风浪的能力,双体船不仅具有良好地操作性,而且还具有阻力峰不明显,装载量大等特点,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用做军船和民船。在高航速双体船迅速兴起的同时低速双体船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如军用测量船、大型游轮、邮船、双体观光船等。低速双体船的广泛应用,导致低速减摇成为双体船设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双体船传统减摇装置T型水翼虽然在高航速下具有较好的减摇效果,但在低速情况下减摇效果大大降低。本发明基于这一问题提出的一种T型转子翼低速减摇装置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简捷的途径。
在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3287551,名称为一种液压驱动式的可变面积的T形减摇水翼是通过添加副翼增大翼面积和展弦比,提高升力系数,增强抑制纵摇和垂荡的作用。但是,该减摇装置没能克服传统T型水翼在低航速下减摇效果差在零航速下没有减摇效果的缺点,而低航速或零航速下的摇荡运动同样影响船体耐波性,加之低速双体船的广泛应用导致低速双体船减摇问题被提上日程。传统的双体船减摇装置为T型水翼,T型水翼包括立柱,水平主翼和襟翼,其减摇原理是在高航速下通过改变襟翼攻角,引起襟翼上下面的水流速度改变,襟翼上下面产生压力差,从而产生抵抗海浪干扰的力和力矩,从而起到减摇的作用。但是,传统T型水翼只在高航速下具有很好的减摇效果,也即只适用于高速船舶,在低航速和零航速下,减摇作用变差,减摇效果不佳,也即减摇效果很差甚至不具有减摇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能实现船舶在低航速或零航速下的有效减摇而提供一种T型转子翼低速减摇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立柱和对称设置在立柱两侧的水平转子圆柱,所述立柱内对称设置有两个液压油缸,每个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的端部都通过活动铰链与设置在立柱内的第一力臂的一端铰接,每个第一力臂的另一端都通过设置在立柱上的固定铰链与第二力臂的一端铰接,每个所述的水平转子圆柱内设置有转子活塞,且所述转子活塞的外表面与水平转子圆柱的内表面是贴合的,每个转子活塞内设置有电机,每个电机的输出轴的端部固连有第一法兰,第一法兰的端面固连有第二法兰,且第二法兰与所述转子活塞固连,每个所述的第二力臂的另一端伸至对应的转子活塞内并与电机的壳体固连,所述立柱的上表面与船体固定连接。
本发明还包括这样一些结构特征:
1.所述立柱是NACA翼型。
2.所述立柱的上面设置有圆孔,液压油缸的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通过所述圆孔与船体油源连接。
3.所述水平转子圆柱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保护层,且所述保护层的材料是耐腐蚀材料。
4.所述转子活塞的材料是防滑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T型转子翼是收放式水翼的一种,是根据马格纳斯原理设计的一种低航速减摇装置。T型转子翼与传统的T型水翼不同,T型转子翼减摇系统使用的是快速旋转的圆柱,当船舶在水面航行的时候,由于旋转方向的不同,在圆柱上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力,进而产生抵抗纵摇和垂荡的力和力矩,也即抵抗海浪干扰的力和力矩,从而达到减摇的效果。当船舶在零航速状态下,水平转子圆柱进行前后摆动同时圆柱旋转,水平转子圆柱上下面产生压力差,产生抵抗海浪干扰的力和力矩,实现有效的船舶减摇,具有很好的减摇效果。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低航速或零航速下双体船减摇问题,改善了穿浪艇的耐波性和适航性,提高了旅客乘坐的舒适度,降低晕船率和改善乘坐或工作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27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