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轴带电机与柴油机并车推进的船舶柴电混合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02590.8 | 申请日: | 2015-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9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邱爱华;赵同宾;刘亮清;周晓洁;郭丰泽;谭琨;苏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上海齐耀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H21/20 | 分类号: | B63H2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47 | 代理人: | 刘卫宇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机 柴油机 推进 船舶 混合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动力装置技术,尤其涉及船舶柴电混合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PTO/PTI可逆轴带电机应用的柴电混合动力装置的工作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柴油机推动螺旋桨的同时带动轴带电机发电(电机运行在PTO模式,替代船舶电站进行全船供电);二是柴油机故障或低噪声航行时,轴带电机由船舶电站供电运行在电动模式(即PTI模式)推进船舶航行;三是低速巡航时,由一台柴油机驱动本轴系螺旋桨运转的同时,带动本轴系轴带电机运行在PTO模式,供电至其他轴系轴带电机,并使其运行在PTI模式,进而驱动其他轴系螺旋桨运转,最终实现一机带多桨的运行模式(即一台柴油机带动机轴和电轴同时运行);四是在对机动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轴带电机由船舶电站供电运行在PTI模式并和柴油机并联运行,共同推动船舶航行。
柴电混合动力装置比较复杂,涉及发动机、液压、电气、传动、自动化控制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国内少数船舶已开始采用柴电混合动力装置,但涉及的柴电混合动力装置还只能在上述四种模式中的某几种模式下运行,并且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多由国外厂商集成供货。而对于如何实现对轴带电机与柴油机并车推进的自动控制更是其中的难点,目前还没有见到有相应的实船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PTO/PTI可逆轴带电机与柴油机并车推进的船舶柴电混合动力装置,其可以实现PTO/PTI可逆轴带电机与柴油机主机并车推进的自动控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轴带电机与柴油机并车推进的船舶柴电混合动力装置,包括柴油机主机、柴油机电控系统、齿轮箱、用于控制齿轮箱的接排及脱排的齿轮箱控制机构、第一弹性联轴器、第二弹性联轴器、PTO/PTI可逆轴带电机、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和并车控制装置;
柴油机主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一弹性联轴器与齿轮箱的第一输入轴连接,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弹性联轴器与齿轮箱的第二输入轴连接,齿轮箱的输出轴与船舶的螺旋桨轴连接;
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用于控制PTO/PTI可逆轴带电机工作在PTO模式或PTI模式;
并车控制装置分别与柴油机电控系统、齿轮箱控制机构和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双向电连接,用于通过柴油机电控系统控制柴油机主机的转速、通过齿轮箱控制机构控制齿轮箱的接排和脱排以及通过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控制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工作模式和转速,并接收柴油机电控系统反馈的柴油机主机转速信号和柴油机主机输出功率信号、齿轮箱控制机构反馈的接排脱排状态以及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反馈的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信号、输出电流信号、输出电压信号和工作模式状态。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船舶柴电混合动力装置控制轴带电机与柴油机并车推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并车控制装置在接收到外部输入的并车控制指令后,根据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反馈的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工作状态,判断PTO/PTI可逆轴带电机是否工作在PTI模式;
若PTO/PTI可逆轴带电机未工作在PTI模式,并车控制装置命令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控制PTO/PTI可逆轴带电机工作在PTI模式;
并车控制装置根据接收的柴油机主机转速信号和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信号,判断柴油机主机的转速与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是否同步;
若柴油机主机的转速与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未同步,则并车控制装置通过PTO/PTI模式切换控制装置控制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直至柴油机主机的转速与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达到同步;
在PTO/PTI可逆轴带电机的转速与柴油机主机的转速同步后,通过齿轮箱控制机构控制齿轮箱的PTO/PTI离合器接排,使处于PTI工作模式的PTO/PTI可逆轴带电机输出的扭矩被传递到螺旋桨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上海齐耀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上海齐耀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25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草帽形高效率高性能飞行器
- 下一篇:一种救生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