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81605.7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9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韩闪闪;张健;卢祥林;王利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玉林市振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45109 | 代理人: | 邱振泉 |
地址: | 537005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 机油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
背景技术
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下部,其作用是封闭曲轴箱来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
现有技术中,大型船机油底壳尺寸较大,一般采用分体焊接式结构:即油底壳五个挡油面和法兰面均单独制作,然后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因此,油底壳形状只能采用较为规则的矩形。
油底壳采用分体焊接设计,导致油底壳焊缝多,整体强度降低,制作过程复杂。分体焊接设计限制了油底壳形状,一般只能采用矩形且内部无梯度,遇到运行工况不平稳时碰撞变形较大,导致油底壳报废以及机油泵无法正常吸油的机率增加。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通过提出一种新型船用油底壳组件采用整体冷轧钢板减少焊缝,增加油底壳整体强度,简化制作过程,并为油底壳形状提供改善方法。降低油底壳被碰撞时产生的变形幅度以及机油泵无法正常工作的机率,从而增加油底壳组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整体式油底壳法兰面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能够有效地固定油底壳形状。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包括油底壳组件、油底壳本体、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油底壳法兰、加强筋、第一焊接区域、第二焊接区域、油底壳法兰面厚度,其特征在于油底壳本体(11)顶面有油底壳法兰面(14),油底壳本体(11)前后侧有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油底壳本体(11)有底面,油底壳本体(11)有加强筋(15),油底壳本体(11)底面、前后面、侧面之间通过第一焊接区域(A)、第二焊接区域(B)用电焊焊接,油底壳法兰面(14)的厚度为油底壳法兰面厚度(H)。
油底壳本体(11)的前后侧的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为斜面。
加强筋(15)开在油底壳本体(11)的内腔底面两侧面。
加强筋(15)开在油底壳本体(11)的内腔。
油底壳本体(11)为一块整体冷轧钢板,油底壳本体(11)底面、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为一块整体冷轧钢板。
油底壳本体(11)底面、两侧面与前后侧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用电焊连接构成油底壳腔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油底壳本体和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均采用一整块冷轧钢板减少焊缝,并布有纵向加强筋增加油底壳整体强度,简化制作过程。同时,为油底壳形状提供改善方法。降低油底壳被碰撞时产生的变形幅度以及机油泵无法正常工作的机率,从而增加油底壳组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整体式油底壳法兰面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能够有效地固定油底壳形状。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发明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的主视加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船用发动机油底壳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油底壳组件(1)、油底壳本体(11)、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油底壳法兰面(14)、加强筋(15)、第一焊接区域(A)、第二焊接区域(B)、油底壳法兰面厚度(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油底壳组件(1)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油底壳组件(1)包括油底壳本体(11),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油底壳法兰面(14)。所述油底壳本体(11)采用一块整体冷轧钢板,包括油底壳的底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并通过焊接连接与第一端板(12)、第二端块(13)组成油底壳腔体。其中图3中显示了第一焊接区域(A)和第二焊接区域(B)。如图3所示,油底壳本体(11)与第一端板(12)、第二端块(13)均采用整体冷轧钢板,焊接位置减少,油底壳整体强度增加,并丰富了油底壳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16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雾霾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