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体灭菌带电粒子作用因子的定性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17967.X | 申请日: | 2015-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5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杜长明;马丹燕;刘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C12R1/1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体 灭菌 带电 粒子 作用 因子 定性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毒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灭菌带电粒子作用因子的定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等离子体消毒,关键是了解相关的等离子体中各种作用因子所起的作用和机理,但杀菌作用因子和机理观点不一,其中广泛认可的和研究的是:电场、热效应、紫外辐射、带电粒子以及活性粒子。研究表明等离子体产生的带电粒子作用可能是由于带电粒子在细菌的细胞膜表面聚集,产生的静电力超过细胞膜的表面张力而使其破裂死亡,但对带电粒子作用因子的定性研究偏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等离子体灭菌带电粒子作用因子的定性分析方法。
本发明为达到以上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包括的步骤如下:(1)、取制备好的原始菌液0.1ml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中的LB琼脂培养基上,其中LB琼脂的厚度是培养皿壁高度的1/3,然后将制备好的平板静置10min让其充分吸收;(2)、将导电性能良好的铁丝筛网覆盖在去盖的培养皿上,滤掉等离子体组分中的带电粒子,将等离子体消毒器置于培养皿正上方,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盖上培养皿标记;(3)、将处理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计数,观察培养基上的抑菌圈大小,通过与未滤掉等离子体组分中带电粒子的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比较可得到带电粒子的灭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带电粒子分离示意图。
图中:1等离子体消毒器、2等离子体射流、3铁丝筛网、4培养皿。
图2为带电粒子定性分析图(a未处理,b等离子体处理120s,c去除带电粒子等离子体处理120s)。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在超净工作台中,制备含有大肠杆菌菌种(编号:ATTC25922)的原始菌液,然后进行定性分析,如附图1,包括的步骤如下:(1)、取制备好的原始菌液0.1ml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中的LB琼脂培养基上,其中LB琼脂的厚度是培养皿壁高度的1/3,然后将制备好的平板静置10min让其充分吸收;(2)、将导电性能良好的500目铁丝筛网3覆盖在去盖的培养皿4(直径约为9cm,高约为1.7cm)上,滤掉等离子体组分中的带电粒子,将等离子体消毒器1置于培养皿4正上方,等离子体消毒器的喷嘴距离皿中心2cm处,将气体流量调为5L/min进行灭菌,等离子体射流2处理时间分别取120s,盖上培养皿标记;(3)、将处理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计数,观察培养基上的抑菌圈大小,如附图2,通过与未滤掉等离子体组分中带电粒子的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比较发现去除了带电粒子之后的微等离子体射流仍然具有较强的灭菌能力,证明了射流中的带电粒子存在一定的灭菌效果,但是并不是大多数细菌死亡的主要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79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