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89827.9 | 申请日: | 201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8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小幡领树;船山吉广;矢作龙也;山田真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D1/62 | 分类号: | C21D1/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棒 表面加工 检测 淬火工序 检测工序 制造装置 轴向移动 淬火部 传感器 淬火 按压辊装置 淬火装置 检测结果 径向偏移 移动工序 邻接 出钢 轴向 制造 时机 | ||
一种能够可靠地检测出钢棒的一端(端部或者端面),提高生产率的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和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使多根钢棒(11)以沿轴向无间隙地排列的状态一边沿轴向移动,一边对钢棒(11)局部地进行淬火(表面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在钢棒(11)上,经过移动工序、检测工序、淬火工序,局部地形成淬火部(12、13)。在检测工序中,利用按压辊装置(24),使向轴向移动中的一个钢棒(11)的端部(11A)相对于邻接的另一个钢棒(11)的端部(11B)向径向偏移,利用检测传感器(26)检测一个或另一个钢棒(11)的一端(端部(11A、11B)或者其端面)的通过。在淬火工序中,基于检测传感器(26)的检测结果,确定利用淬火装置(27)向钢棒(11)进行淬火的时机,从而局部地形成淬火部(12、1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钢棒(包括中空、实心)局部地进行表面加工的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钢棒例如是液压缸、液压缓冲器等缸体装置的杆等。
背景技术
液压缓冲器作为设置在车辆等行驶装置中的缸体装置,大致由内置有活塞的缸体、一端在该缸体内与活塞连结而另一端经由杆引导部能够伸缩地从缸体突出的杆构成。
在杆轴向的途中位置安装有位于其外周侧的环状的止动件(回弹止动件)。该止动件通过使杆在伸长时与杆引导部抵接来规定杆的最长伸长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杆的外周面形成整周槽,并通过使止动件的一部分发生塑性变形而压入该整周槽的,以所谓金属流动结合(メタルフロー結合)将杆固定在止动件上。
在如上所述的制造杆的过程中,对作为杆的原材料(材料)的钢棒(钢母材)局部地进行淬火。即,避开钢棒中的实施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的部位,例如钢棒的两端、形成整周槽的部位等,而在钢棒上局部地形成淬火部(例如,参照特开2013-2097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对钢棒局部地进行淬火等表面加工的情况下,为了确定进行表面加工的部位和不进行表面加工的部位,需要对钢棒的位置进行检测。特别是,在为了提高生产率而将多根钢棒以沿轴向无间隙地排列的状态一边向轴向移动一边对钢棒局部地进行表面加工的情况下,例如,希望能够可靠地检测到沿轴向邻接的钢棒彼此的分界线即钢棒的一端(端部或者端面)。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作出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检测到钢棒的一端(端部或者端面),并能够提高生产率的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和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该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使多根钢棒以沿轴向无间隙地排列的状态一边沿轴向移动,一边对所述钢棒的表面局部地进行加工,该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移动工序,利用使所述钢棒移动的移动机构使所述钢棒沿轴向移动;检测工序,利用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的下游侧或者所述移动机构的途中并对所述钢棒向该钢棒的径向施力的施力机构,使在向所述轴向移动中位于该施力机构的一个钢棒的端部相对于邻接的另一个钢棒的端部向所述钢棒的径向偏移,利用检测机构检测所述一个或者另一个钢棒的一端;表面加工工序,基于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确定利用表面加工装置向所述钢棒进行表面加工的时机,从而局部地形成表面加工部。
另外,本发明的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使多根钢棒以沿轴向无间隙地排列的状态一边沿轴向移动,一边在所述钢棒的表面局部地进行加工,所述表面加工部件的制造装置具有:移动机构,使所述钢棒沿该钢棒的轴向移动;施力机构,设置在所述移动机构的下游侧或所述移动机构的途中,对所述钢棒向径向施力,使一个钢棒的端部相对于邻接的另一个钢棒的端部向径向偏移;检测机构,检测因所述施力机构而向径向偏移的所述一个或者另一个钢棒的一端;表面加工装置,基于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确定表面加工的时机,从而在所述钢棒局部地形成表面加工部。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898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跨墩吊架自行走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养护车两种沥青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