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6305.6 | 申请日: | 2015-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92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松浦克好;有吉润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重富士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7/02;H01L27/088;H01L21/8234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石海霞;郑特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镇流电阻 延伸区 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第一导电类型 导电类型 泄露电流 源极区 绝缘栅极晶体管 沟道掺杂区 不一致性 栅电极 电阻 减小 阱区 制造 申请 | ||
提供了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及其制造方式。该装置包括第一绝缘栅极晶体管,其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阱区、第一栅电极、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沟道掺杂区、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延伸区、第一源极区和第二源极区以及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镇流电阻,该第一镇流电阻的峰值杂质浓度低于第一延伸区的峰值杂质浓度,并且第一镇流电阻的深度大于第一延伸区的深度。采用本申请的方案,使得由镇流电阻引起的泄露电流减少,同时,泄露电流的不一致性减小。并且,使该镇流电阻的峰值杂质浓度小于延伸区中的峰值杂质浓度,并且镇流电阻的深度大于延伸区的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具有镇流电阻的多个晶体管中的泄露电流(leak current)的减少以及多个晶体管的不一致性的减少。
背景技术
高电压(HV)驱动晶体管的断态电压(BVsd)由在栅极下方的衬底与漏极之间流动的带间隧穿(BTBT)来确定。因此,有效的是形成用于尽可能平缓地形成漏极区的结,以增大断态电压。因而,用于在高电压驱动晶体管中形成轻掺杂漏极(LDD)区时的离子注入的倾斜角被设定为45°,使得产生沟道效应(channeling),并且LDD区域形成得深且浓度低。
提出了另一种45°扭曲转换的想法用于低电压驱动晶体管的袋状注入(pocketimplantation),根据该想法,离子注入相对于栅电极延伸的方向的方向角度被设定为45°(参见专利文件1: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2010-129980;以及专利文件2:专利申请2006-126245的PCT国际公开的国内再公开)。
另外,具有接近漏极区的镇流电阻的晶体管被用作在输入/输出单元(I/O单元)中使用的静电放电(ESD)元件,这一镇流电阻与硅化物块一起得到,硅化物块是用于在硅化物工艺中防止向硅化物转换的掩模,并且因而,参考图41来描述这一工艺。
图41是示出具有传统ESD元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该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设置有高电压驱动晶体管(HVTr)、低电压驱动I/O晶体管(LVI/OTr)以及低电压驱动晶体管(LVTr)。
HVTr设置有:栅电极215,其被设置在p型阱区205的顶部,成为栅绝缘膜的SiO2膜212位于其间,p型阱区205由被设置在硅衬底201中的元件隔离区202包围;n型LDD区219;n+型源极区226;以及n+型漏极区227。
LVI/OTr设置有:栅电极216,其被设置在p型沟道掺杂区210的顶部,成为栅绝缘膜的SiO2膜214位于其间,其中p型沟道掺杂区210被设置在p型阱区207的表面上,p型阱区207由被设置在硅衬底201中的元件隔离区202包围;n型延伸区221;n+型源极区228;以及n+型漏极区229。另外,在形成n型延伸区221的工艺中同时形成在硅化物块225正下方的n型层被设置为镇流电阻232,以分割n+型漏极区229。
形成内部逻辑电路的LVTr设置有:栅电极217,其被设置在p型沟道掺杂区211的顶部,成为栅绝缘膜的SiO2膜214位于其间,其中p型沟道掺杂区211被设置在p型阱区208的表面上,p型阱区208由被设置在硅衬底201中的元件隔离区202包围;n型延伸区222;n+型源极区230;以及n+型漏极区231。
接下来,参考图42A至图42L来描述具有ESD元件的传统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制造工艺。首先,如图42A所示,通过浅沟槽隔离(STI)在硅衬底201中形成元件隔离区202,并在这之后,在表面上形成厚度为10nm的成为牺牲氧化膜的SiO2膜203。接下来,除了形成高电压驱动Tr的区域外的表面用抗蚀剂图案204覆盖并离子注入硼(B),使得例如形成1×1017cm-3至3×1017cm-3的p型阱区2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重富士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重富士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6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无线LAN系统中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