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50547.0 | 申请日: | 2014-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1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萩原信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K1/05 | 分类号: | B21K1/05;B21D39/00;B21J9/02;B60B35/02;F16C19/18;F16C33/64;F16C35/06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支承 滚动轴承 单元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该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具备: 内侧部件,其外周面具有第一内侧滚道面和第二内侧滚道面;外侧部件,其具有与所 述第一内侧滚道面对置的第一外侧滚道面和与所述第二内侧滚道面对置的第二外侧 滚道面,该外侧部件配置在所述内侧部件的外侧;和滚动体,其分别滚动自如地配置 在所述第一内侧滚道面与所述第一外侧滚道面之间和所述第二内侧滚道面与所述第 二外侧滚道面之间,所述内侧部件是将轮毂和内圈固定为一体而成的,所述轮毂在外 周面直接或借助内侧滚道圈部件而形成有所述第一内侧滚道面,所述内圈在外周面形 成有所述第二内侧滚道面,所述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形成于所述轮毂的轴向一端部的圆筒部贯穿插入到所述内圈中,将模具按压到 所述圆筒部的比所述内圈向轴向端部侧突出的前端部分而进行摆动铆接加工,利用将 所述圆筒部的前端部分向径向外侧铆接扩展而形成的铆接部,按压所述内圈的轴向端 面,由此将所述内圈和所述轮毂固定为一体,此时,使所述摆动铆接加工的摆动角度 为15°以上且3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铆接加工的摆动旋转速度在100min-1以上且299min-1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模具的材质为JISG4404中规定的SKD11,在所述摆动铆接加工中不使用润 滑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采用最大加工载荷为150kN以下的铆接机进行所述摆动铆接加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机具备:主轴,其安装有所述模具;以及马达,其使所述主轴旋转,所 述主轴与所述马达直接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旋转被逆变控制,该逆变控制是矢量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进行所述摆动铆接加工,使得所述铆接部的表面粗糙度在Ra20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进行所述摆动铆接加工,使得所述铆接部的等效应变在0.015应变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作为预备试验而进行至少两个摆动角度下的所述摆动铆接加工,测定各个所述铆 接部的表面粗糙度Ra,将这些摆动角度和表面粗糙度Ra代入表示摆动角度α与所述 铆接部的表面粗糙度Ra之间的关系的下述式(1)中,计算出下述式(1)成立的常 数A和C,采用确定了该常数A和C的下述式(1),计算出所述铆接部的表面粗糙 度Ra成为预先确定的值的摆动角度,按该计算出的摆动角度进行用于制造所述车轮 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所述摆动铆接加工,
所述式(1)中的ε是所述摆动铆接加工的压下量δ与所述模具的半径r之比δ/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054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