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8485.3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9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柯勋;史东胜;李红薇;胡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H21/28 | 分类号: | H01H21/28;H01H21/08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王朋 |
地址: | 1000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密 机械式 行程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行体水下发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
背景技术
航行体水下试验时,利用安装在水下发射平台上的艇速模拟装置牵动发射装置模拟艇速,试验时艇速模拟装置沿轨道运动,到达发射窗口指定发射位置后触碰安装在轨道边的水密行程开关,行程开关给地面控制系统发出小车到位信号,地面控制系统以此作为试验发火时刻,给出动力装置点火信号,航行体出筒,发射窗口防护机构合拢,保证航行体落水后落入回收平台。小车到位信号发出时刻在试验前联合艇速模拟系统调试确定。水下发射平台上使用的到位行程开关传感器的可靠性,对安全发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工业上行程控制系统中使用的行程开关种类很多,诸如按钮式、滑轮式、推杆式等,它们都是利用生产机械某些运动部件的碰撞来控制触头动作的,均属机械式行程开关。机械式行程开关具有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但目前市场上的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的防水等级最高为IP67,只能满足1米水深的使用要求,无法满足航行体水下试验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在航行体水下试验中,现有的行程开关可靠性低,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满足航行体水下试验需求,防水等级高的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包括开关组件、开关传感器、电缆线和地面控制系统;开关组件与开关传感器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开关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电缆线的一端连接,电缆线的另一端与地面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
如上所述的开关组件包括摆杆、转轴、转筒和密封圈;摆杆整体为长方形板状,固定连接在转轴的上端面上;转轴整体为螺钉形;转轴上部为圆柱形板状,上部的上端面与摆杆固定连接;转轴中部为圆柱体形,外表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密封圈;转轴下部为“L”形板状;转筒主体为圆柱体形,中心开有圆柱形凹槽,该凹槽的尺寸与转轴的中部和下部的尺寸相匹配,转轴的中部和下部伸入到凹槽内,凹槽的内壁与密封圈紧密配合;转筒的主体下部的右侧嵌入一个长方体形凸台,凸台的中心部位沿水平方向开有通孔,该通孔与主体部分的凹槽相连通;凸台的右端面与开关传感器固定连接,开关传感器的信号触点伸入凸台的通孔内部;开关传感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端采用玻璃封接进行密封。
如上所述的密封圈共有三个。
如上所述的开关组件的摆杆、转轴和转筒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密封圈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开关传感器采用SSA公司生产的SZ-3108型传感器实现;电缆线采用通用电缆实现;地面控制系统采用PLC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开关组件、开关传感器、电缆线和地面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关组件内设置密封圈并在开关传感器内设置玻璃封接,能够满足水下50米水深的试验要求,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经过多次航行体水下试验验证,开关工作正常,可以保证试验的顺利完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的开关组件和开关传感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的开关组件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的开关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的开关组件的左视图。
其中:1.开关组件,2.开关传感器,3.电缆线,4.地面控制系统,5.摆杆,6.转轴,7.转筒,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水密机械式行程开关,包括开关组件1、开关传感器2、电缆线3和地面控制系统4。开关组件1与开关传感器2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开关传感器2的输出端与电缆线3的一端连接,电缆线3的另一端与地面控制系统4的输入端连接。开关组件1用于将航行体模拟装置的触碰传递给开关传感器2。开关传感器2用于在航行体模拟装置触碰开关组件1后产生航行体模拟装置到位信号,随后将该到位信号发送给地面控制系统4。电缆线3用于传输航行体模拟装置到位信号。地面控制系统4用于采集航行体模拟装置到位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84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