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6946.3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6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董会群;张龙;徐海明;吴辉;刘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源电动车(山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10 | 分类号: | B62K25/1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双敏 |
地址: | 27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后置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社会对环保节能议题日益重视,环保节能的产品已越来越重要。电动车作为绿色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目前在大众出行方面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动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已被消费者广泛的使用,电动车产品也是越来越人性化,越做越舒适,有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动车基本上都有后减震装置。目前市面上的后减震装置基本上是后置双减震外露式和后置单减震两种,和双减震相比,单减震存在诸多弊端,如单减震相较双减震来说骑行平稳性不够理想,单减震的减震效果差,单减震对车架的制作要求高等。
目前市面上的减震装置基本上是后置双减震外露式,图1和图2示出了目前市面上的减震装置布置方式,减震装置包括后平叉1和减震器2,减震器的一端与后平叉连接,另一端与后衣架或立梁上端连接,减震器呈斜向上布置,与水平线相比,减震器更靠近铅垂线。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种减震器是外露的,塑料件3未能覆盖减震器或仅部分覆盖减震器,减震器的外露使得其长期受风吹雨打容易进泥沙,影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和使用寿命。同时外露式减震器也容易附着灰尘泥土,影响整车的外观,降低使用者对车辆的满意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对于消费者来说,上述后置双减震外露式减震装置难以处于优势地位。对于这种布置的减震器,隐藏起来就能解决外露的弊端,假如实现隐藏的方式是将电动车的塑料件加大整体覆盖遮蔽减震器,由于现有后置双减震装置的整体上下高度尺寸非常大,即后平叉和减震器上连接点之间的垂直距离非常大,这就迫使塑料件面积非常大,造成整车体积庞大不紧凑,不符合消费者和使用者对于电动车紧凑效果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它的减震器便于整体覆盖遮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包括后叉和左右布置的两减震器,后叉的两叉臂之间以及两减震器之间均形成容纳后轮的空间,后叉前端具有铰接点,后叉后端部设置后轮支撑体,减震器具有前连接点和后连接点,减震器的后连接点与对应侧的后叉叉臂连接,减震器的后连接点位于后叉后端的前方,减震器的前连接点和后连接点均位于后叉前端铰接点上方,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的整体上下最大高度H为100~360mm。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后叉叉臂包括整体呈“J”形的后叉叉臂本体,后叉叉臂本体包括直段和弯曲段,后叉前端铰接点设置于直段的前端,直段的后端与弯曲段下端连接,弯曲段的上端与减震器的后连接点连接,后轮支撑体设置于弯曲段的后端部。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两后叉叉臂本体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使得两后叉叉臂本体和连接梁形成整体结构。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减震器采用弹簧减震器、橡胶减震器、尼龙减震器、液压减震器、充气式减震器或空气弹簧。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后叉前端铰接点与电池盒后端铰接,或者,后叉前端铰接点与立管下端铰接,或者,后叉前端铰接点与固定于立管下方的构件铰接,或者,后叉前端铰接点与固定于立管后方的构件铰接。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每个减震器的前连接点与一连接耳连接,两连接耳分别位于立管两侧,两连接耳通过连接件与立管相对固定。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在前后方向上,连接耳和立管同位置或者位于立管后方。
上述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减震器前连接点和后叉前端铰接点均与一构件连接。
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的整体上下最大高度H为100~360mm,限定了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的整体上下高度尺寸,和现有的后置双减震装置相比,其整体上下高度尺寸小,和现有布置的减震器相比,本发明创造中减震器所占据的上下高度尺寸小。位于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前方的塑料件向后延伸既能实现减震器的整体覆盖,覆盖减震器并不需要大面积的塑料件,这种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的结构便于实现减震器覆盖遮蔽隐藏,保证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和使用寿命,具有结构紧凑、整车美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现有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电动车后置双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布置于车架上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源电动车(山东)有限公司,未经绿源电动车(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69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