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9879.6 | 申请日: | 2014-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2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登峰;史天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22210 | 代理人: | 陶尊新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毂 电机 驱动 电动车 多节臂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双节臂悬架。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汽车尾气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电动车使用清洁能源,可以缓解这一问题。电动车分为集中电机驱动式和轮毂电机驱动式。本文主要为解决轮毂电机驱动式电动车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悬架系统未考虑轮毂电机厚度所导致的横向尺寸变化,造成车辆轮距和主销参数发生变化,而影响其操纵稳定性。通过削短悬架控制臂的方式可以强行减小轮边驱动车辆的轮距和主销偏移距,但这种方式会使悬架主销参数发生很大变化,将会严重影响车辆的操纵性能。于是开发双节臂式悬架来解决这一问题。
双节臂悬架可以避免引入轮毂电机引起的汽车横向尺寸变化,保证轮毂电机车辆也能有合适的轮距和主销参数。但由于其两根控制臂与转向节和车身形成一个四边形,在转向过程中,由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虚拟铰接点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主销位置和转向节的窜动,影响操纵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采用双节臂悬架结构存在稳定性能差,影响车辆的操纵性能等问题,提供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包括车轮、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转向节、下前控制臂、下后控制臂、减振器弹簧、减震器阻尼器,所述下前控制臂和下后控制臂分别与转向节连接,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安装在车轮内侧;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通过紧固螺栓安装在转向节的阶梯轴上;所述下前控制臂和下后控制臂呈空间布置,互不平行,减振器弹簧套装在阻尼减振器上,减震器阻尼器上端与车身连接,下端与转向节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还包括上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与转向节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下前控制臂的一端、下后控制臂的一端以及上控制臂的一端分别设有球铰,且所述球铰上设有带螺纹的销,所述下前控制臂、下后控制臂分别通过销与对应控制臂上的安装螺母安装在转向节上,所述下前控制臂的另一端、下后控制臂的另一端以及上控制臂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转动副安装有安装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两根下控制节臂与转向节和车身形成四边形。由于四边形结构的不稳定性,转向过程中,原本的四边形会发生变形,虚拟铰接点和转向节会发生窜动。上控制臂的引入可以限制转向节在横向过大的窜动,保证虚拟铰接点和主销位置不发生大的变化,增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中转向节与各节臂悬架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现有的麦弗逊悬架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车轮,2、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3、轮毂电机紧固螺栓,4、螺栓垫片,5、转向节,6、下前控制臂安装销,7、下前控制臂,8、下前控制臂衬套,9、下前控制臂安装耳,10、下后控制臂,11、下后控制臂衬套,12、下后控制臂安装耳,13、下后控制臂安装销,14、上控制臂安装销,15、上控制臂安装耳,16、上控制臂衬套,17、上控制臂,18、上控制臂球铰,19、上控制臂安装螺母,20、减震器安装螺栓;21、减震器安装螺母;22、减震器弹簧,23、减震器阻尼器,24、下后控制臂球铰,25、下前控制臂球铰,26、阶梯轴。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多节臂悬架,包括车轮1、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2、转向节5、下前控制臂7、下后控制臂10、减振器弹簧22、减震器阻尼器23,所述下前控制臂7和下后控制臂10分别与转向节5连接,所述转向节5与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2通过阶梯轴26连接,车轮与轮毂电机及制动器总成2连接,所述下前控制臂7和下后控制臂10呈空间布置,互不平行,减振器弹簧22套装在阻尼减振器23上,减震器阻尼器23上端与车身连接,下端与转向节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还包括上控制臂17,所述上控制臂17与转向节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98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