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封闭型腔的轻质复合材料弹翼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8195.X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6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春;刘连元;水涌涛;杨永刚;王成华;赵振平;刘秀春;侯保江;李晓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42B10/02 | 分类号: | F42B10/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封闭 复合材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封闭型腔的轻质复合材料弹翼结构,属于再入飞行器领域。
背景技术
为尽可能在不改变航天器运载系统投送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再入飞行器的升力,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多封闭型腔的超轻质全复合材料弹翼结构,安装在再入飞行器的弹身上,能实现大气层内长时间的滑翔飞行,以提高飞行器的机动能力。
目前国内外传统飞行器上的弹翼大多采用金属骨架蒙皮外加防热涂层或防隔热材料结构,而金属材料作为主承力结构材料的潜力已挖掘殆尽,如轻质铝锂合金、镁合金等材料虽然密度较低但化学特性比较活跃,在加工稳定性和成型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且承载能力上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不能成为理想的轻质化结构材料;而弹翼面临的热环境问题仅靠增加防隔热层厚度也无法满足其轻质化要求,因此需要一种兼顾轻质化和承力防热一体化的结构作为这种再入飞行器弹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其特殊的力热环境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再入飞行器弹翼需要兼顾轻质化、高承载能力和防隔热能力的难题,为再入飞行器提供升力,提高其机动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有封闭型腔的轻质复合材料弹翼结构,包括槽型梁缘板、槽型梁腹板、工字梁缘板、工字梁腹板、半包覆一体铺层、主连接锥管、主连接腹板、蜂窝填充低密度防热层、玻璃钢蜂窝填充块和PMI泡沫填充块,其中槽型梁缘板和槽型梁腹板一体铺设在弹翼的四周端框上,工字梁缘板和工字梁腹板组成井字结构连接于弹翼中间网格部分上,主连接锥管位于弹翼主连接腹板的中间部位,由半包覆一体铺层分别从两侧包裹,延伸至上下槽型梁缘板上,弹翼骨架型腔用玻璃钢蜂窝填充块进行打磨填充,与弹翼骨架型腔四周接触区域用PMI泡沫填充块填充,弹翼外侧用蜂窝填充低密度防热层热压成型,弹翼外表面采用玻璃钢蜂窝填充低密度防热层热压成型。
所述的槽型梁缘板、槽型梁腹板、工字梁缘板、工字梁腹板、半包覆一体铺层、主连接锥管、主连接腹板均采用T700/双马树脂复合材料。
所述的槽型梁缘板、槽型梁腹板、工字梁缘板、工字梁腹板和主连接腹板的铺层方向均为0°和45°交替缠绕,层数比例为6.5:3.5。
半包覆一体铺层及主连接锥管铺层方向为0°和45°交替缠绕,层数比例为6:4。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弹翼需要满足轻质化和高承载能力两个主要技术指标,并应具有一定的防隔热能力,以适应长时间大气层内飞行的力热环境同时减小运载系统的投送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具有封闭型腔的轻质复合材料弹翼结构,包括槽型梁缘板1、槽型梁腹板2、工字梁缘板3、工字梁腹板4、半包覆一体铺层5、主连接锥管6、主连接腹板7、蜂窝填充低密度防热层8、玻璃钢蜂窝填充块9和PMI泡沫填充块10,其中槽型梁缘板1和槽型梁腹板2一体铺设在弹翼的四周端框上,工字梁缘板3和工字梁腹板4位于弹翼中间网格部分上,主连接锥管6与弹翼主连接腹板7的中间部位连接,由半包覆一体铺层5分别从两侧包裹,延伸至上下槽型梁缘板1上,弹翼骨架型腔用玻璃钢蜂窝填充块9进行打磨填充,与弹翼骨架型腔四周接触区域用PMI泡沫填充块10填充,弹翼外侧用蜂窝填充低密度防热层8热压成型,弹翼外表面采用玻璃钢蜂窝填充低密度防热层8热压成型。
所述的槽型梁缘板1、槽型梁腹板2、工字梁缘板3、工字梁腹板4、半包覆一体铺层5、主连接锥管6、主连接腹板7均采用T700/双马树脂复合材料。
所述的槽型梁缘板1、槽型梁腹板2、工字梁缘板3、工字梁腹板4和主连接腹板7的铺层方向为0°和45°交替缠绕,层数比例为6.5:3.5。
半包覆一体铺层5及主连接锥管6铺层方向为0°和45°交替缠绕,层数比例为6: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81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拆分式导弹套罩
- 下一篇:一种纵向挤压膨胀式锁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