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3921.8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9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熊超;汪先锋;段术林;游海涵;陈青生;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架 系统 稳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其属于汽车的悬架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汽车的各种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操控性是汽车诸多性能中,最为关注的一点,而汽车悬架系统中的稳定杆通过对整车的侧倾角刚度的影响,会间接影响到整车的轮胎负荷转移、等效侧偏刚度及不足转向度等操控性能。
现有汽车悬架系统中,稳定杆与固定底板直接固定连接于一起后,通过Z型梁与汽车车架前桥段相链接。然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该种结构会导致Z型梁与车架前桥段连接处容易发生开裂现象。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其能够有效的加强Z型梁与车架前桥段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其包括稳定杆、用来固定稳定杆的稳定杆固定夹、与稳定杆固定夹固定连接于一起的固定底板、将固定底板设置于其中的槽型梁、加强筋,所述固定底板的一末端延伸超出槽型梁之外,所述固定底板包括设置于槽型梁前后两末端的且间隔开的两个,所述位于槽型梁前末端的固定底板的前末端延伸超出槽型梁的前端缘之外,位于槽型梁后末端的固定底板的后末端延伸超出槽型梁的后端缘之外,所述加强筋设置于固定底板上延伸超出槽型梁的部位上,所述加强筋的一末端连接于固定底板上,另一末端连接于槽型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稳定杆上与两个固定底板相连接的位置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880mm。
进一步地,所述稳定杆固定夹与固定底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于一起。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通过将稳定杆固定点向着车架前桥段外移,增加稳定杆的安装固定点的跨度,使得固定底板的两个固定点受力均匀,进而有效的加强Z型梁与车架前桥段连接的稳固性;
(2).通过在固定底板上安装加强筋,可以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任何工况下都不会出现槽型梁开裂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的左视图。
其中:
1-稳定杆;2-稳定杆固定夹;3-固定底板;4-槽型梁;5-加强筋;6-Z型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包括稳定杆1、用来固定稳定杆1的稳定杆固定夹2、与稳定杆固定夹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一起的固定底板3、将固定底板3设置于其中的槽型梁4、加强筋5,其中固定底板3的一末端延伸超出槽型梁4之外。其中固定底板3包括设置于槽型梁4前后两末端的且间隔开的两个,且位于槽型梁4前末端的固定底板3的前末端延伸超出槽型梁4的前端缘之外,位于槽型梁4后末端的固定底板3的后末端延伸超出槽型梁4的后端缘之外。本实用新型中稳定杆1上与两个固定底板3相连接的位置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880mm。
加强筋5设置于固定底板3上延伸超出槽型梁4的部位上,且加强筋5的一末端连接于固定底板3上,另一末端连接于槽型梁4上。
本实用新型悬架系统稳定杆结构在使用的时候,其通过Z型梁6安装于车架前桥段上,通过将稳定杆1与固定底板3的固定点向着车架前桥段处移动(即增加稳定杆1上与两个固定底板3相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稳定杆1的安装固定点的跨度,使得固定底板3的两个固定点受力均匀,进而有效的加强Z型梁6与车架前桥段连接的稳固性;同时通过在固定底座3上安装加强筋5,可以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任何工况下都不会出现槽型梁4开裂的情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39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