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扇形脉冲簇激励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残留电荷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2049.2 | 申请日: | 2014-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08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于士斌;袁云山;刘嘉超;徐兵;王少伟;龚博;原云周;陶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电力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29/2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利文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形 脉冲 激励 10 kv 交联 聚乙烯 电缆 残留 电荷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领域,尤其是一种扇形脉冲簇激励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残留电荷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故障发展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长期老化的结果最终会导致电缆击穿。国际上,日本有关部门曾对1963年到1979年的6.6kV电压等级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事故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970年以前敷设的电缆事故较多,而附件中的故障总体分布比较均匀,从使用时间看,运行8年后电缆事故激增,从事故种类看,水树、自然老化和浸水可占总事故比例的50%。因此,可以看出,若去除由于终端、接头不良等早期故障和外力破坏事故,水树枝老化是引发电缆事故的主要原因。1968年,直埋式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中发现“水树枝”,此后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水树枝引发、生长机理、结构特性的相关研究。可见水树枝的引发和不断生长是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老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交联聚乙烯电缆开展水树枝老化检测与评估,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对交联聚乙烯电缆进行水树枝老化检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快速准确且使用方便的扇形脉冲簇激励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残留电荷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扇形脉冲簇激励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残留电荷检测装置,包括直流电源、扇形脉冲簇发生器、微电压计、检测主机、显示器和开关控制器,所述的检测主机与直流电源、扇形脉冲簇发生器、开关控制器及微电压计相连接,所述的直流电源输出端口和扇形脉冲簇发生器输出端口经开关控制器连接至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芯上,所述的微电压计经检测阻抗连接至扇形脉冲簇发生器与大地之间,所述的开关控制器和直流电源接地端连接大地。
而且,所述的检测主机通过RS232总线与直流电源、扇形脉冲簇发生器和开关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检测主机通过GPIB总线与微电压计相连接。
而且,所述的显示器为触摸屏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交联聚乙烯电缆水树枝的非线性电阻特性,通过直流电源、开关控制器和扇形脉冲簇发生器与10kV电缆线芯相连,通过直流电源进行电荷注入、开关控制器接地进行感应电荷释放、扇形脉冲簇用于残留电荷激励,微电压计经检测阻抗采集泄漏电荷量,检测主机获得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因水树老化而致的残留电荷,从而实现水树老化程度的检测功能,由于扇形脉冲簇对残留电荷的激励作用,使残留电荷释放过程更加迅速,进而可实现采集效率的优化,具有准确可靠、响应速度快、便于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框图;
图中,1:直流电源;2:扇形脉冲簇发生器;3:检测阻抗;4:微电压计;5:检测主机;6:触摸屏显示器;7:开关控制器;8: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芯;9:RS232总线;10:GPIB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一种扇形脉冲簇激励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残留电荷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直流电源1、扇形脉冲簇发生器2、微电压计4、检测主机5、触摸屏显示器6和开关控制器7,所述的检测主机与触摸屏显示器相连接,该检测主机还通过RS232总线9与直流电源、扇形脉冲簇发生器和开关控制器相连接,该检测主机通过GPIB总线10与微电压计相连接,所述的直流电源输出端口经开关控制器连接至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芯8上,所述的扇形脉冲簇发生器输出端口经开关控制器连接至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芯上,所述的微电压计经检测阻抗3连接至扇形脉冲簇发生器与大地之间,所述的开关控制器和直流电源接地端连接大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电力设计院;,未经天津电力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20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