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车用脉动循环供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78421.0 | 申请日: | 2014-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7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军;杜兴慧;李雄;周志峰;张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20 | 分类号: | B60H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何葆芳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脉动 循环 供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机动车用脉动循环供暖装置,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利用机动车尾气余热实现机动车内脉动循环供暖的装置,属于节能供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室内的供暖系统主要有:水暖式暖风、独立燃烧式暖风、综合预热式暖风、气暖式暖风系统等,不论是利用何种热源,热量都是通过热交换装置传递给空气,并通过风机将热空气送入驾驶室内。随着人们对毛细管地热采暖具有的节能和高舒适性优点的认识,毛细管地热采暖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
但目前用于机动车室内的供暖方式主要为水暖式和风暖式,其中:水暖式是以发动机冷却液作为热源,必须在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上升到大循环时才能供暖,在寒冷季节供暖量有些不足,甚至会导致发动机过冷,影响发动机工作;气暖式是以机动车尾气为热源,受车速和发动机工作状况的影响,供暖温度不稳定,且若废气泄露会进入车厢,对人体健康不利。另外,对于具有利用尾气取暖的机动车,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夏天时,因为换热装置是直接在发动机排气管道外侧布置,不便拆卸,长期无利用下加热会降低换热器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用脉动循环供暖装置,不仅实现机动车尾气余热的利用,而且实现无泵循环的辐射式供暖,达到既节能环保、又安全舒适的供暖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动车用脉动循环供暖装置,包括尾气排放管、尾气回收管、主水箱、辅水箱、散热毛细管和继电控制器,所述的尾气排放管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口连通,在所述的尾气排放管上设有分流口和汇流口,所述的尾气回收管的进气端与设在尾气排放管上的分流口连通,所述的尾气回收管的出气端与设在尾气排放管上的汇流口连通,所述尾气回收管的 主体贯穿在主水箱的箱体内;所述散热毛细管的一端与主水箱连通,另一端与辅水箱连通;且所述的主水箱为密闭体系,所述的辅水箱与大气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在分流口后端的尾气排放管上设有电磁阀A,在分流口后端的尾气回收管上设有电磁阀B,所述的电磁阀A和电磁阀B均与继电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主水箱与辅水箱的容积均大于等于散热毛细管内总容积,并且辅水箱的容积大于主水箱的容积。
作为优选方案,在分流口前端的尾气排放管上设有三元催化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在汇流口后端的尾气排放管上设有消声器。
作为优选方案,在主水箱的箱体内设有液位传感器A,在辅水箱的箱体内设有液位传感器B,所述的液位传感器A和液位传感器B均与继电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在主水箱的箱体内壁设有水温传感器,在机动车室内设有室温传感器,所述的水温传感器和室温传感器均与继电控制器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的继电控制器上设有启动按钮、停止按钮和指示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继电控制器安装在机动车的车内仪表台附近。
本实用新型利用机动车尾气的余热为热源,通过加热主水箱内的水至部分气化,使产生的水蒸气气压与大气压的压差为动力源驱动热水脉动循环至散热毛细管中,并以密闭主水箱冷却形成一定的真空度与大气压的压差为吸液动力源,实现被加热液体在散热管路中形成双向往复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了无泵循环的辐射式供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用脉动循环供暖装置不仅回收利用了机动车尾气的余热,而且实现了无泵循环的辐射式供暖,具有节能环保和安全舒适的显著性效果,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动车用脉动循环供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尾气排放管;11、分流口;12、汇流口;13、电磁阀A;14、三元催化装置;15、消声器;2、尾气回收管;21、尾气回收管的进气端;22、尾气回收管的出气端;23、电磁阀B;3、主水箱;31、液位传感器A;32、水温传感器;4、辅水箱;41、液位传感器B;5、散热毛细管;6、继电控制器;61、启动按钮;62、停止按钮;63、指示灯;7、室温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78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安全逃生门的公共交通车辆
- 下一篇:汽车防一氧化碳中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