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态固定反射镜干涉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6816.6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07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卓朝旦 | 申请(专利权)人: | 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3/45 | 分类号: | G01J3/45;G02B17/06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15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态 固定 反射 干涉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光谱成像的仪器,尤其涉及一种静态固定反射镜干涉仪,属于光谱成像领域。
背景技术
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或简称为傅里叶光谱技术,可以追溯到1880年发明的迈克尔逊(Michelson)干涉仪;虽然该发明的初衷是用于真空中光速的测量,但是它具备了现代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基本结构。1891年迈克尔逊明确指出,在双光束干涉仪的接收面上,由光程差变化引起的干涉强度变化等于被测光谱的傅里叶变换,从而奠定了现代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理论基础。在随后发展历程中,尽管傅里叶光谱技术的很多优点被人们揭示出来,但是由于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光谱反演过程所需要的计算量非常大,因此直到20世纪后半叶,傅里叶光谱技术才随着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占据光谱技术、尤其是红外光谱测量领域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1965年,J.W.Cooley和J.W.Tukey发明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并且把它应用于干涉光谱仪上,从而使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光谱反演所需要的计算时间大大缩短,也使得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现实。
傅里叶光谱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针对简单的点光源或面光源的光谱测量。为了满足各种应用场合的需要,具有成像、高灵敏度、快速、宽谱段、高稳定性等功能或特点的傅里叶光谱技术也得到发展。虽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S(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meters)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逐步进入实用化,但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FTIS(Fourier Transform Imaging Spectrometers)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随着遥感成像光谱技术的发展而被提出,并得到大力发展。因此可以认为傅里叶光谱技术仍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成像光谱技术是7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图像和光谱合一的特点,其信息的分析处理集中于在光谱维上进行图像信息的展开和定理分析。在遥感领域,各国都将干涉型成像光谱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在很多文献中又被称作成像干涉仪(imaging interferometer)。按扫描原理划分,目前的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大致可以划分为时间调制型(Temporarily Modulated)和空间调制型(Spatially Modulated)两大类。其中时间调制型需要安装动镜,光程差的变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好现有技术的问题,弥补现有目前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态固定反射镜干涉仪,干涉仪包括分束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柱面镜和CCD,所述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镜面法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分束镜设置在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镜面法线的交叉点上,所述柱面镜和CCD分别设置在第一反射镜和分束镜连线的下方。
优选的,上述分束镜分别与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呈°角设置。
优选的,上述分束镜面向第一反射镜的一面贴设有增透膜。
优选的,上述分束镜面向第二反射镜的一面贴设有半反半透膜。
优选的,上述光源发出的光束朝向分束镜贴设有增透膜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态固定反射镜干涉仪,对传统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了改进,在结构上更加简洁,结合算法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得干涉条纹仲的频谱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光源;2-分束镜;3-第一反射镜;4-第二反射镜;5-柱面镜;6-CCD;7-增透膜;8-半反半透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奉化市宇创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68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