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肩部采用缠绕钢丝带束层补强的全钢丝子午线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2499.2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8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江;蒋中凯;胡龙;罗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18 | 分类号: | B60C9/1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地址: | 550008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肩部 采用 缠绕 钢丝 带束层补强 子午线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制造领域,尤其是一种肩部采用缠绕钢丝带束层补强的全钢丝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用于重负荷货车或客车的轮胎通常都具有一层零度带束层,所使用的零度带束层由一组相互平行的金属帘线组成,在轮胎的胎肩位置,沿着轮胎圆周方向铺设一层或两层以上,以此约束轮胎的肩部变形,提高了轮胎的负荷性能和耐久性能。但同时该结构由于零度带束层接头的存在导致均匀性和高速性能相对较差,同时不利于轮胎翻新。
用于普通负荷的卡客车的轮胎通常都使用传统的四层带束层结构,各层带束层与轮胎周向呈一定角度交叉铺设在轮胎冠部,该结构均匀性和高速性能较好,利于轮胎翻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肩部采用缠绕钢丝带束层补强的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它均匀性好、负荷性能高、高速性能较优,同时不影响轮胎的翻新。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肩部采用缠绕钢丝带束层补强的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包括轮胎的胎体帘布、胎侧、胎面以及设置在胎体帘布上的带束层构件,带束层构件由1#带束层、2#带束层、3#带束层、4#带束层及5#带束层组成,在胎体帘布上贴合有1#带束层;在1#带束层上贴合有2#带束层;在2#带束层上贴合有3#带束层;3#带束层的宽度小于2#带束层的宽度,在3#带束层的两侧、2#带束层的上方设有对称的5#带束层,5#带束层为螺旋缠绕的周向增强层,5#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小于或等于1°;在3#带束层上贴合有4#带束层;4#带束层的宽度大于3#带束层的宽度,4#带束层超过3#带束层的部分覆盖在5#带束层上,但不超过5#带束层的外侧。
所述的1#带束层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90°。
所述的2#带束层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90°。
所述的3#带束层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90°。
所述的4#带束层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90°。
所述的5#带束层以相互平行排列的1-3根钢丝为一组,连续螺旋缠绕在3#带束层上,钢丝的延伸率为2%~8%,钢丝表面均覆有橡胶。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兼顾传统零度带束层结构和四层带束层结构的优点,优化了带束层结构设计、改善了轮胎的均匀性和耐磨性能,提高了轮胎重负荷下的高速性能和里程寿命,有效提高燃油效率,轮胎可以进行再次翻新,大大提高了轮胎的使用价值。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束层增强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肩部采用缠绕钢丝带束层补强的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轮胎的胎体帘布1、胎侧2、胎面3以及设置在胎体帘布1上的带束层构件4,带束层构件4由1#带束层5、2#带束层6、3#带束层7、4#带束层9及5#带束层8组成,在胎体帘布1贴合有1#带束层5,1#带束层5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45°;在1#带束层5上贴合有2#带束层6,2#带束层6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45°;在2#带束层6上贴合有3#带束层7,3#带束层7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45°;在3#带束层7的两侧、2#带束层6的上方设有对称的5#带束层8,5#带束层8为单根钢丝连续螺旋缠绕的周向增强层,钢丝的延伸率为2%~8%,5#带束层8的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小于或等于1°,钢丝表面均覆有橡胶(5#带束层8的钢丝根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1-3根,若为2根以上时,则钢丝之间平行排列进行缠绕,其缠绕的方式与单根钢丝相同,本实施例仅以单根钢丝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在3#带束层7上贴合有4#带束层9,4#带束层9为钢丝压延帘布裁断制成,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90°,4#带束层9的宽度大于3#带束层7的宽度,4#带束层9超过3#带束层7的部分覆盖在5#带束层8上,但不超过5#带束层8的外侧。
在全钢丝载重子午线轮胎成型过程的带束层贴合时,首先按照传统工艺将第1#带束层5贴合;然后再采用传统工艺贴合2#带束层6、3#带束层7;然后在3#带束层7的两侧2#带束层6上方采用与轮胎周向接近零度的单根钢丝连续螺旋缠绕形成5#带束层8。最后在3#带束层7的上方采用传统工艺贴合4#带束层9。其余成型工艺同现有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制造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24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越野路面使用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 下一篇:中控式双球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