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6596.4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姚念奎;隋福成;曹奇凯;周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致仁 |
地址: | 110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大功 起落架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器的结构设计和应用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
背景技术
飞机着陆时相对于地面的冲击,以及在不平的机场上运动时所受的碰撞,主要由飞机起落架缓冲系统承担。缓冲的实质就是把飞机的动能耗散在缓冲系统上。起落架缓冲系统由轮胎和缓冲器两部分组成。起落架缓冲器的型式一般有:钢弹簧缓冲器、橡皮弹簧缓冲器、空气式缓冲器、油液空气式缓冲器和全油液式缓冲器。
起落架缓冲器的设计,仅仅满足吸收着陆撞击功量的要求是不够的,而考虑如何更有效的降低滑行载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的起落架双腔缓冲器均是适应小下沉速度、小功量的缓冲器,不能满足大下沉速度。
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满足大下沉速度的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
所述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构成如下:外筒1、柱塞2、活塞杆3、油针4、反阻活门5和游动活塞6;所述游动活塞6位于外筒1上部,游动活塞6上侧充有油7;构成外筒1的柱塞2固定连接于游动活塞6下侧的外筒1内,活塞杆3上端与柱塞2相连接,活塞杆3下端与外筒1相连接,所述反阻活门5位于外筒1和活塞杆3之间,油针4位于活塞杆3内部,且油针4上端与柱塞2相连,下端与活塞杆3相连,油针4具体为空腔结构,且油针4的壳体上设置有通油孔41;所述外筒1的下部填充有油7,油7的高度高于柱塞2下部。所述缓冲器具有两级气室,游动活塞6与外筒1构成高压气腔;游动活塞6、柱塞2和外筒1构成低压气腔。
所述游动活塞6具体为半圆形结构。承力和密封效果好,满足大功量速度的要求。
所述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参见附图1,缓冲器具有两级气室,构成高压气腔,即:游动活塞6与外筒1构成的腔室;低压气腔,即:游动活塞6、柱塞2和外筒1构成的腔室;主油腔,即:油针4、柱塞2和活塞杆3构成的腔室;回油腔。即:反阻活门5、活塞杆3和外筒1构成的腔室;
增大了缓冲器的缓冲行程,优化初始充填压力和充填容积,且采用设置有通油孔的空腔油针。
所述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解决了垂直起降飞机要求的大功量吸收要求,对飞行设备的保护效果良好,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度,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正行程工作示意图;
图3是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反行程工作示意图;
图4为油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所述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构成如下:外筒1、柱塞2、活塞杆3、油针4、反阻活门5和游动活塞6;所述游动活塞6位于外筒1上部,游动活塞6上侧充有油7;构成外筒1的柱塞2固定连接于游动活塞6下侧的外筒1内,活塞杆3上端与柱塞2相连接,活塞杆3下端与外筒1相连接,所述反阻活门5位于外筒1和活塞杆3之间,油针4位于活塞杆3内部,且油针4上端与柱塞2相连,下端与活塞杆3相连,油针4具体为空腔结构,且油针4的壳体上设置有通油孔41;所述外筒1的下部填充有油7,油7的高度高于柱塞2下部。所述缓冲器具有两级气室,游动活塞6与外筒1构成高压气腔;游动活塞6、柱塞2和外筒1构成低压气腔。
所述游动活塞6具体为半圆形结构。承力和密封效果好,满足大功量速度的要求。
所述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参见附图1,缓冲器具有两级气室,构成高压气腔,即:游动活塞6与外筒1构成的腔室;低压气腔,即:游动活塞6、柱塞2和和外筒1构成的腔室;主油腔,即:油针4、柱塞2和活塞杆3构成的腔室;回油腔。即:反阻活门5、活塞杆3和外筒1构成的腔室;
增大了缓冲器的缓冲行程,达到600mm;优化初始充填压力和充填容积,且采用设置有通油孔的空腔油针。
所述双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解决了垂直起降飞机要求的大功量吸收要求,对飞行设备的保护效果良好,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度,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65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冷冲模的自动顶料结构
- 下一篇:淋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