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2413.3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0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金达锋;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2152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解决这二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所以国家对零排放的电动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电动车的充电安全、方便、可靠、美观也成为重点的关注点。
现有的电动车充电装置通常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车身的侧面设置充电口组件,既不美观而且会受到空间局限,造成充电不方便;二是充电口盖不加保护,当充电口盖子打开的时候依然可以行车,对充电口机构有损;三是充电时充电口处不给提示当前充电状态,或者是外配充电控制器来提示当前充电状态,前者不可靠,后者不方便;四是对充电操作的保护太单一,不够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实现电动车充电接口机构更安全、更可靠、更方便、更美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座和插头,所述充电座设于底板上,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于车身上,所述充电座侧边铰接一仓盖,所述充电座上分别设有充电铜柱和两个指示铜柱,所述充电铜柱与插头上的充电插孔相连;所述插头上设有与所述两个指示铜柱相匹配的两个指示插孔,所述两个指示插孔短接,所述两个指示铜柱连接行车电脑以提供充电连接信号。
其中,所述底板设于车身前部,所述仓盖上设有汽车标志。
其中,所述底板上与仓盖的闭合处设有一门控开关,所述门控开关包括推杆,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可活动的金属导电片,所述金属导电片上设有压簧,所述推杆顶部伸出底板上部,底部设于车身的中心孔上,所述推杆上位于金属导电片和中心孔之间设有弹簧,所述金属导电片两端部的上侧设有常开触点,下部设有常闭触点。
其中,所述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连接行车电脑以切换车辆的充电和放电模式。
其中,所述行车电脑连接设于底板上的充电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利用车标做成充电座的仓盖,不仅方便充电,易于布局,而且美观;安装有门控开关,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好充电口机构,而且可以使得充电操作更安全、更可靠;安装有指示灯,简单明了的提示当前充电状态,方便可靠;充电插头上设置有短接线,保证安全可靠充电;多重保护,充电操作更安全、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的充电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的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充电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车充电装置的门控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充电座;
2:底板;
3:仓盖;
4:充电铜柱;
5:指示铜柱;
6:插头;
7:充电插孔;
8:指示插孔;
9:门控开关;
91:推杆;
92:金属导电片;
93:压簧;
94:弹簧;
95:常开触点;
96:常闭触点;
10:中心孔;
11:充电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电动车充电接口机构安全性能低,可靠性能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座1和插头6,所述充电座1设于底板2上,所述底板2固定连接于车身(图中未示出)前部,所述充电座1侧边铰接一仓盖3,所述仓盖3上设有汽车标志,将充电接口布置于车辆的车头上,不仅方便充电,易于布局,而且美观。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所述充电座1连同底板2采用螺接定位连接固定在车身上,并隐藏在车标底下,延长了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螺接定位连接强度高,性能好,适用性好。所述充电座1上分别设有充电铜柱4和两个指示铜柱5,所述充电铜柱4与插头6上的充电插孔7相连;所述插头6上设有与所述两个指示铜柱5相匹配的两个指示插孔8,所述两个指示插孔8短接,所述两个指示铜柱5连接行车电脑以提供充电连接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24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吡啶酮衍生物以及含有吡啶酮衍生物的药物
- 下一篇:安装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