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检测船舶阀门的压力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9845.2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5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柯丽伟;李水漂;林河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361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船舶 阀门 压力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船舶阀门的压力测试装置,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船只中配件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船只在制造中比例用许多不同型号的阀门实现控制,进而对船只上使用的阀门进行检测是一个重要步骤。目前,现有的检测设备只能实现一次性检测一个阀门或同类型号的阀门,无法实现多同类不同型号阀门的同时检测,这就给延长了检测时间,进而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同时操作不便。
由此,本发明人考虑对现有船舶上使用阀门的压力检测装置结构进行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船舶阀门的压力测试装置,其利用多个不同型号阀门检测头整合,形成依次检测多个阀门的检测结构,提高检测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检测船舶阀门的压力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给压器、输入管、检测主管及多个阀门检测头;所述输入管两端分别于给压器、输入管连通,而输入管与检测主管的开口端连通,形成导流通道;所述检测主管只有一个开口端,该开口端为与输入管连通一端;所述每个阀门检测头与检测主管相连通,形成阀门压力测试结构;所述输入管与检测主管的对接部及给压器输出端上分别安装一压力表。
进一步,所述多个阀门检测头包含不同型号阀门的检测头。
进一步,所述每个阀门检测头包括连接管及阀门座,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检测主管连通,另一端与阀门座连通。
进一步,所述每个阀门座为一圆盘状,该阀门座上开设有两个检测孔及两个锁紧孔,每个检测孔与连接管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阀门座为法兰。
进一步,所述每个锁紧孔上配设一锁紧螺栓。
进一步,所述每个阀门座上扣设一密封盘,形成该阀门座在未使用状态下的密封结构。
进一步,所述给压器上为气泵或水泵,其一端与大气或水源连通,形成给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利用多个与不同型号阀门匹配的阀门检测头整合于一体,实现一次性检测多个、不同型号的阀门目的,大大的提高了工效和报验效率,也为后道工序提供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评估:
1、通过自制工装一次性可试压阀门44个;
2、利用现有技术一次只能接1个阀试1个阀,效率不高(44个阀按过去的方法试大概要试3周,现在只需要3天);
3、自制工装使用后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报验效率,为船检节约宝贵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用于检测船舶阀门的压力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给压器1、输入管2、检测主管3及44个阀门检测头4。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给压器1上为气泵或水泵,其一端与大气或水源连通,形成给压结构,该给压器1输出端上安装一压力表5;所述给压器1的输出端依次与输入管2、检测主管3及44个阀门检测头4连通,形成水或气检测通道;其中,所述检测主管3只有一个开口端,该开口端与输入管2连通一端;所述输入管2与检测主管3的对接部安装一压力表5,该压力表5上方设置有手动开关6。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前述44个阀门检测头4包含不同型号阀门的检测头;所述每个阀门检测头4包括连接管41及法兰阀门座42,所述连接管41一端与检测主管3连通,另一端与阀门座42连通,所述每个阀门座42为一圆盘状,该阀门座42上开设有两个检测孔421及两个锁紧孔,每个检测孔与连接管相连通,所述每个锁紧孔上配设一锁紧螺栓7,所述每个阀门座42上扣设一密封盘(未示出),形成该阀门座在未使用状态下的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检测过程如下:
1、将待检测阀门安装于对应适配的阀门检测头上,形成阀门与检测头的通路结构;
2、将给压器开启,此时设置于给压器输出端的压力表上显示出一个压力值,同时该压力测试装置内部通入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或水;
3、利用输入管与检测主管的对接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与压器输出端的压力表的读数对比,从而实现对检测阀门的压力进行测试,从而判断该阀门的密封性。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9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