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柴油机废气的热水供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1204.4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银燕;祖象欢;王贺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047 | 分类号: | F28D1/047;F22B1/18;F28C3/08;F28F27/00;F01N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柴油机 废气 热水 供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附加装置,具体地说是柴油机废气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能量的20—45%是由排气带走的,排气所携带的这部分能量如未加以充分利用,将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为此,人们便设计出了诸多余热回收装置,以响应节能减排的政策。发动机余热回收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如汽车尾气保温技术、利用尾气余热实现发动机预热等等,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电加热水仍是热水供应的主要方式,如船舶上的热水供应以及一些寒冷条件下油田的热水供应。基于以上信息,利用柴油机高温尾气余热来加热水变成为了一举两得的方式,在已有的方式中,如专利201320081256.0,利用柴油机尾气分别通过热换列管和蒸汽发生器产生热水和水蒸汽。再如专利201320102039.5,通过直接通过电动水泵带动循环水与尾气消声管进行换热以获得热水供应,这些技术在实现充分利用尾气能量的同时,仍有部分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专利201320081256.0中,将热水和水蒸汽分开获取不仅增加了装置的复杂性,还会加大散热量从而降低柴油机尾气的利用效率;该专利中采用的循环水泵、多级离心泵等会额外消耗电能。再如专利201320102039.5中,通过加热管缠绕在消声器这种方式取得加热水,热量散失较大,换热效果不高;热水的循环通过电动水泵来实现,要保证热水的的持续供应,水泵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这就额外消耗了大量电能。同时,在诸多的柴油机尾气利用中,仍需添加保温材料对装置进行保温,未就热水或者水蒸汽的循环控制加以研究,这也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应于船舶或者油田基地等场所的热水供应的一种利用柴油机废气的热水供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柴油机废气的热水供给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双筒体、蒸汽罐、蒸汽喷射器、储水箱,双筒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内壳体位于外壳体里,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废气通道,内壳体里安装加热管,柴油机废气进入加热管后,流经废气通道后排放至大气,内壳体下端设置热水出口,热水出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外壳体外的用热单元,内壳体上端分别设置给水口和蒸汽出口,蒸汽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外筒体外的蒸汽罐、蒸汽喷射器相连,蒸汽喷射器引射入口与储水箱相连,蒸汽喷射器出口通过三通电磁阀一端与用热单元相连,另一端与储水箱相连构成低温水回路,给水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外接水源或储水箱。
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柴油机废气的热水供给装置还可以包括:
1、蒸汽喷射器引射入口与储水箱之间的管路上安装第一控制电磁阀,第三管路上安装第二控制电磁阀,蒸汽罐和蒸汽喷射器之间的第二管路上安装第三电磁阀,蒸汽出口与蒸汽罐之间的第二管路上安装第四电磁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第一管路上安装第五电磁阀,内壳体里设置液位探测器,第一-第五控制电磁阀、三通电磁阀、液位探测器、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柴油机ECU。
2、所述的加热管为翅片式加热管、U型加热管和/或螺旋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本实用新型基于最大程度利用尾气余热的原则,利用柴油机尾气余热来加热及保温水,同时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了用热单元对低温水、高温水以及高温水蒸汽需求。整个装置实现了智能化控制,不需要消耗额外能量,通过二次废气的再循环省去了保温材料,有效防止了装置中热量的散失,提高了尾气余热的利用率。利用加热水产生的高温水蒸汽通过蒸汽喷射器引射冷水,完成混合加热形成低温水,并驱动水循环,省去了循环水泵。适应于船舶或者油田基地等场所的热水供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12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