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8999.3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9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宋若冰;张文孝;武立波;蔡卫国;丁晓非;施文征;郭剑鹏;季有峰;高磊;陈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40 | 分类号: | A23L3/40;A23L3/54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高学刚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 热风 联合 干燥 海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装置,特别是一种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
背景技术
海参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品价值,是最为昂贵的海产珍品之一。由于海参离开海水很快会自溶,因此必须尽快加工,世界上约80%的海参都被加工成干参。由于海参体壁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在干燥过程中很容易腐败变质,且高温脱水后会发生硬化,食用前的复水过程经常需2~3天。目前市场流行的海参主要是传统的盐干海参和冻干海参。盐干海参整个过程需要3天以上时间,不仅效率低下,并且质量很差;冻干海参虽然质量很好,但干燥时间也长达20小时以上,能耗很高,严重的制约了冷冻干燥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在涌现比较典型的海参干燥技术有热风干燥、热泵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但上述这些干燥方式和所使用的干燥装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无法做到对海参内、外同步和均匀的干燥,进而影响干燥后海参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对海参内、外进行同步和均匀干燥的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上通过支撑弹簧2支撑有贯通的干燥筒3,在干燥筒3内设置有托网4,在干燥筒3的侧壁上还连接有变幅杆5,这个变幅杆5通过换能器6与超声波发生器7连接,在干燥筒3的一端连接有三通管8,这个三通管8的一个端口设置有调节风门9,另一个端口通过加热管10与风机11相连,在加热管10内还设置有加热丝13,在靠近三通管8一端的干燥筒3内还设置有热电偶测温计12。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它针对现有的海参干燥装置所存在的干燥时间长、效率低,对海参内外干燥处理不均匀等问题,创造性地将超声波干燥和热风干燥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它可以同时对海参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干燥处理,在提高干燥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较好的保持海参的营养价值。并且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包括一个作为基础的壳体1,在壳体1上通过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支撑弹簧2支撑有干燥筒3,这个干燥筒3为贯通设置的筒形,在干燥筒3内设置有托网4,用于放置被干燥的海参;与干燥筒3的侧壁相连的设置有变幅杆5,而这个变幅杆5通过换能器6与超声波发生器7相连,在干燥筒3的一端连接有三通管8,这个三通管8的一个端口与干燥筒3连通,另一个端口处设置有调节风门9,最后一个端口则与加热管10相连,加热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风机11,在加热管10内还设置有加热丝13,在靠近三通管8一端的干燥筒3内还设置有热电偶测温计1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超声波热风联合干燥海参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需要进行干燥处理的海参放置在干燥筒3内的托网4上,开启风机11,空气在风机11的作用下进入加热管10后被加热丝13加热成热空气,这部分热空气通过三通管8后进入干燥筒3内,对海参进行干燥处理;同时开启超声波发生器7,由超声波发生器7、换能器6和变幅杆5组成的超声振动系统会在变幅杆5的末端经振幅放大和能量聚焦后产生足够强度的超声振动,该超声振动通过变幅杆5传递给干燥筒3,在干燥筒3内产生一定频率和足够强度的超声场,并利用该超声场对海参进行超声波干燥;设置在干燥筒3内的热电偶测温计12随时检测干燥热风的温度,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则通过调节风门9来调节冷风的进风量,以达到调整温度的目的。它能够同时对海参进行热风干燥和超声波干燥,效率更高,干燥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89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喷墨设备
- 下一篇:壳式电容器标识印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