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履带车辆运动模式的高效转向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68994.1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4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张豫南;黄涛;许军;颜南明;张健;尚颖辉;李年裕;宋小庆;刘亚龙;唐帅;吴伟胜;蔡志远;张舒阳;王恒;张杰;王志辉;房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豫南 |
主分类号: | B62D55/08 | 分类号: | B62D55/08;B62D5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覃莉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履带 车辆 运动 模式 高效 转向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履带车辆运动模式的高效转向平台。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领域中,行走装置分为轮式行走装置和履带式行走装置。其中,轮式行走装置相对于履带式行走装置具有损耗低,机动性能强及速度快等特点,但是轮式行走装置通过性能和防护性能较差;履带式行走装置由于接地面积大,压力低,所以其越野性能较为优秀,行走时对路面要求不高。
目前,履带式行走装置可以通过改变两侧履带的速度实现转向,尤其是改用双流传动系统后更是可以实现中心转向。但是目前履带式行走装置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即履带式行走装置在转向时由于履带接地端面积较大而且要横向刮动地面,特别是在松软地面上以小半径转向时,其所受的横向摩擦阻力也会大大增加,因此使得消耗的功率变大,并且导致履带装置的磨损也相应变大。
针对上述所述的技术问题,虽然技术人员采取了一些改善措施,譬如改进履带板的材料来增加其耐磨性及减轻装置的重量,或者在履带外挂厚厚的橡胶以避免履带对地面的破坏,使得能够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但是这些改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履带行走装置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上述的履带式行走装置在转向时受到的横向摩擦力较大,从而使得履带转向所需消耗的功率及所受的磨损变大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履带车辆运动模式的高效转向平台,能够有效减小履带转向时所受摩擦力,从而使得履带转向时所需消耗的功率及履带转向时所受的磨损大大减小,进而有效提高了履带转向装置的机动性及履带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履带车辆运动模式的高效转向平台,包括台体及对称设置在所述台体两侧的履带本体,所述履带本体由若干排履带板铰接而成,所述履带板外侧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固定设置有辊子,其中,所述履带板内侧间隔设置有啮合轴,所述啮合轴与设置在所述履带板之间的相互匹配的主动轮及诱导轮啮合,所述履带板接地端间隔设置有负重轮,所述负重轮相对内侧面间隔设置有托带轮,并且,设置于同一排履带板外侧的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相互平行,设置于相邻排履带板外侧的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相互交叉。
进一步地,所述辊子的中轴线与所述主动轮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的延长线相交形成辊子的偏置角。
进一步地,所述辊子的偏置角角度范围为-90°~90°。
进一步地,所述啮合轴为两排,所述负重轮及所述托带轮设置在所述两排啮合轴中间。
进一步地,设置在所述台体两侧的履带本体为两条。
进一步地,设置在所述台体两侧的所述履带本体上的辊子对称分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履带板上设置有若干排不同偏置角的辊子,从而使得履带平台在转向时能够有效控制其运动轨迹,同时还能大大简化其运动控制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而达到在有效保证所述履带平台能够平稳转向时同时保证其转向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并且有效延长了履带的使用寿命。多排辊子的设置也使得履带的接地面积增大,平台的运动更加平稳,载重能力更强 。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于履带车辆运动模式的高效转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履带板;2、辊子;3、啮合轴;4、安装支架;5、诱导轮;6、主动轮;7、台体;8、履带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豫南,未经张豫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89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阶梯越障工作平台车
- 下一篇:一种智能升降坡地手扶拖拉机电子自动平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