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科艺相融山地江河立体透视景观地图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52081.0 | 申请日: | 2014-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2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蒋云志;蒋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9B25/06 | 分类号: | G09B25/06;G09B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61001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科艺相融 山地 江河 立体 透视 景观 地图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测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科艺相融山地江河立体透视景观地图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鉴于山地江河旅游景区大多具地形复杂,自然景观丰富,建筑物分散的特点,加之景观地图本身作为普及性读物的商品特性,从而决定了山地江河全景地图在绘制上的特殊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随着人们物求心理的不断升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纯地图格式(平面地图、晕渲图)往往给人以死板的感觉,特别是将其作为旅游用图时,有相当多的游客尚不熟悉地图;而过分夸张的散点构图绘画式又显得太失真,像神仙图,很容易误导旅游者,如作为科考和规划用图则更无使用价值。这类传统的绘制方法既不太适应旅游者的使用价值观念,也不能满足规划人员、规划业主方和科考探险爱好者的需要,人们逐渐从经济实用型转向了既求经济实用,又注意内容结构的科学性和表现形式的审美性和真实性,追求图的综合统一协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科艺相融山地江河立体透视景观地图设计方法,旨在解决现有图形绘制方法不注重地图的审美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科艺相融山地江河立体透视景观地图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一、建立立体透视地形骨架;
步骤二、将基础图放大后进行彩绘。
进一步,建立立体透视地形骨架的具体方法为:
步骤一、绘前准备;
步骤二、综合等高线、制作分层设色参考图、扩大等高距、概括等高线图;
步骤三、确定剖面线及垂直比例尺,包括确定呈水平方向且间距相等的剖面线和视山势高低确定剖面图垂直比例尺的统一放大倍数。
步骤四、剖面叠加;
步骤五、参考航片、卫片、地形图和其他资料,将地理要素和专题要素等按简单的比例进行转绘图。
进一步,建立立体透视地形骨架可以采用利用遥感图像绘制立体透视地形骨架、使用机助制图法绘制立体透视基础图、利用地景素描改绘立体透视基础图中的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方法。
进一步,所述的剖面叠加的方法包括:
图廓范围、剖面大小及剖面线间隔不变的叠加;
图幅倾角向东或向西移动、剖面大小、边长、剖面线间隔不变的变形叠加;
图幅南北压缩、剖面线间隔相等,剖面大小不变的变形叠加;
图幅剖面线间距由南至北逐渐减小,剖面大小、图幅倾角不变的叠加;
图幅南北剖面线等距压缩,倾角向东或向西移动的变形叠加;
图幅剖面线间距由南至北逐渐减小,倾角向东或向西移动的变形叠加;
图廓旋转,边长、剖面大小,剖面线间隔不变的变形叠加;
选定东西图廓透视消失点,图幅剖面线间距由南至北逐渐减小,对剖面进行透视处理的透视变形叠加;
图廓旋线,选定消失点,剖面线间隔逐渐减小,剖面线与消失点连接,对剖面进行透视处理的变位透视变形叠加。
进一步,利用遥感图像绘制立体透视地形骨架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参照地形图上的坐标网设置透视格网;
步骤二、对照地形图和其他现势资料转绘有关地理要素;
步骤三、建立高度,在考虑垂直比例尺时,不能单纯地以立体镜下得影像为依据,必须把影响变形的因素考虑进去;
步骤四、参照地形图转绘地貌,即把每一坐标格网内用等高线表现的最高和最低表现的最高最低点转绘到图块相应格网的相应位置上;
步骤五、宏观检查,可用卫片对制图区域的地貌进行校对;
步骤六、检查像对、航线之间的衔接情况;
步骤七、对照检查,对照地形图检查要素有无遗漏、地貌形态是否符合透视要求。
进一步,所述的使用机助制图法绘制立体透视基础图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透视格网的计算;
步骤二、高程值的透视转绘;
步骤三、隐藏线的处理;
步骤四、自动绘制过程框图。
进一步,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科艺相融山地江河立体透视景观地图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地景素描改绘立体透视基础图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和分析主题;
步骤二、取景;
步骤三、比例测量;
步骤四、画面的初步充实;
步骤五、主题景物的重点显示;
步骤六、深入细部描绘;
步骤七、整理。
进一步,所述的彩色绘制的具体方法为:
步骤一、确定放大倍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20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供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的硅橡胶胶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