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410717318.1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5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骆柳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骆柳春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H01P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45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通信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通信用柔软射频同轴电缆,主要有铜或铜合金内导体、绝缘层、皱纹铜带外导体、护套层组成。随着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商用,移动通信事业将迎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运营商都已加大了投资,作为基站用馈缆的射频同轴电缆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这几年来作为移动馈缆的主要原材料铜的价格极不稳定,涨幅太大,铜资源的缺乏将制约移动基站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的移动通信用射频同轴电缆,如中国专利CN2521719Y公开的超柔同轴电缆,外导体为螺旋纹铜管,这不仅加大了铜资源的消耗,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该类电缆的单次和多次弯曲性能差,最小单次弯曲半径为15mm、最小多次弯曲半径为50mm,难以满足类似空间狭窄塔顶、直角转弯较多场合的使用。
另外,中国专利CN101000813A公开的移动通信用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其外导体结构为铝环形纹,与现有的移动通信用柔软射频同轴电缆相比,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铜资源的消耗,但该类电缆的弯曲性能更差、弯曲半径更大,最小单次弯曲半径为140mm、最小多次弯曲半径为250mm,因此,该类电缆也很难满足通信系统的广泛需求,特别是类似空间狭窄塔顶、直角转弯较多场合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通过使用螺旋纹结构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不仅减少了铜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在保证产品的机械强度和关键电气性能衰减指标的同时,提高了电缆的弯曲性能,更大程度上减小了电缆的弯曲半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导体、发泡绝缘层、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和电缆外护套层,所述内导体外依次设有发泡绝缘层、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和电缆外护套层;
所述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包括中空铝合金管,所述中空铝合金管的外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镀铜层;
所述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为螺旋纹结构;
所述中空铝合金管的管壁厚度为0.2mm;
所述镀铜层的厚度为0.03mm。
进一步的,所述电缆外护套层为PVC材质的外护套。
又进一步的,所述发泡绝缘层的发泡度为80.1%-81.0%。
再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纹结构的波峰宽度H为1.91mm-1.99mm。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由于外导体为螺旋纹结构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不仅减少了铜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在保证产品的机械强度和关键电气性能衰减指标的同时,提高了电缆的弯曲性能,更大程度上减小了电缆的弯曲半径,最小单次弯曲半径为10mm、最小多次弯曲半径为35mm,使本产品更能适应空间狭窄塔顶、直角转弯较多等多种场合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移动通信用同轴电缆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内导体1、发泡绝缘层2、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3和电缆外护套层4,所述内导体1外依次设有发泡绝缘层2、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3和电缆外护套层4。
优选的,发泡绝缘层2的发泡度为80.5%,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3的厚度为0.23mm。
所述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3包括中空铝合金管,所述中空铝合金管的外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镀铜层;
所述镀铜铝合金管外导体3为螺旋纹结构;
在具体实施当中,所述螺旋纹结构的螺旋形波峰宽度H为1.95mm,轧纹深度为1.1mm。
所述中空铝合金管的管壁厚度为0.2mm;
所述镀铜层的厚度为0.03mm。
优选的,所述电缆外护套层4为PVC材质的外护套。
可选的,所述发泡绝缘层2的发泡度为80.1%-81.0%。
优选的,所述螺旋纹结构的波峰宽度H为1.91mm-1.99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骆柳春,未经骆柳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73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