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热点话题群体影响力分析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72095.1 | 申请日: | 2014-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81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宴兵;马晶;肖云鹏;梁绍飞;徐光侠;张海军;刘亚;冉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0065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灰色 系统 理论 热点话题 群体 影响力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热点话题群体影响力分析方法,涉及社交网络领域。首先分析用户行为,研究推动热点话题的群体态势,根据社会认同度、互动行为、传播深度、意见领袖,形式化定义用户个体推动,好友双向推动,团队推动三个要素;然后针对话题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不均匀、稀疏性问题,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影响力模型,挖掘推动话题的群体对象;进而动态展现群体驱动话题演化的过程。本发明不仅能够量化热点话题下用户影响力而且对话题的未知动态进行有效预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社交网络领域,尤其涉及在热点话题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群体影响力分析。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是互联网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有用价值。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场所,更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有用价值。这也推动在线社交网络成为了用户关系信息获取、分享及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具有主体性强、网络特征多样化、数据内容丰富以及群体间交互密切等特征。因此利用社交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特征、行为与影响力,可以对话题演化、信息传播以及用户影响力进行研究。
现阶段,针对热点话题的研究,主要有用户影响力、信息传播等方向不同程度的探索。针对用户影响力分析方面旨在研究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对于其他用户的影响力,选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批用户,使其对社交网络的影响力最大化。而对于信息传播与演化方面,则是通过提取社交网络中影响信息传播趋势的多个特征,与影响用户转发、评论的行为因素相结合,从而达到挖掘网络中信息传播态势的目的。然而,无论是对用户影响力分析还是基于用户特征对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与演化的研究,对于网络用户的分析多是从用户的微观个体行为入手。本发明则是从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中观入手,根据用户行为特征属性对于网络群体进行整体性分析,针对推动话题产生、发展、消亡的用户群体,从话题中较为基础的社会认同度、互动行为、传播深度、意见领袖特征出发,挖掘每个话题生命周期中不同时间变化的背后推动群体。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准确率、能够动态展现的挖掘热点话题演化过程中的幕后群体的分析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热点话题群体影响力分析系统,其包括在线抓取模块及离线分析模块,其中
在线抓取模块:用于获取在线社交网络话题数据,包括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关系数据;
离线分析模块:用于对热点话题用户影响力进行分析,挖掘推动话题演化的幕后群体;所述离线分析模块包括用户关系类模块、话题演化属性模块及推动属性模块;其中用户关系类模块用于对在线话题用户群体分类;话题演化属性模块用于分析信息传播、话题演化相关属性,并提取社会认同度、互动行为、传播深度、意见领袖对应互动数据;推动属性模块用于处理用户群体对应的推动属性及其数据;通过以上模块的处理工作,将推动属性输入到基于灰色系统的动态影响力模型中,量化热点话题下群体影响力而且对热点话题的未知动态进行预测。
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热点话题群体影响力分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201、在线获取、统计分析社交网络中热点话题的互动数据,包括用户行为数据及用户关系数据;
202、对热点话题互动用户群体分类,包括离散用户个体、双向好友群体和团队群体三类用户群体;
203、将话题演化的代表属性:社会认同度S(T)、互动行为II[yi]、传播深度|f(vi,T)|、意见领袖oi(T),与步骤202中的三类用户群体相结合,形式化定义用户个人推动ipf(T),好友双向推动ppf(T),团队推动gpf(T)3种特征量;
204、选取步骤203中能够体现话题演化程度的社会认同度S(T)作为系统特征数据序列,设置用户个人推动,好友双向推动,团队推动为相关因素序列,构建基于灰色系统的动态影响力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20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