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罐吸附管固定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7797.1 | 申请日: | 2014-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3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梁展湖 |
地址: | 400707 重庆市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罐安装配件。特别涉及一种碳罐吸附管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汽油车燃油蒸汽吸附脱附装置,俗称碳罐,是汽车燃油蒸发吸附系统中的核心构件,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经常充满蒸气,汽车燃油蒸发吸附系统的作用是将油箱的蒸气引入燃烧并防止挥发到大气中。其工作原理为,因为活性碳有吸附功能,当汽车运行或熄火时,燃油箱的汽油蒸气通过管路进入活性碳罐的上部,新鲜空气则从活性碳罐下部进入活性碳罐。 发动机熄火后,汽油蒸气与新鲜空气在罐内混合并贮存在活性碳罐中,当发动机启动后,装在活性碳罐与进气歧管之间的燃油蒸发净化装置的电磁阀门打开,活性碳罐内的汽油蒸气被吸入进气歧管参加燃烧。
碳罐吸附管就是连接碳罐和油箱之间以供燃油蒸汽进入碳罐的管道,现有技术中,碳罐一般安装离油箱很近,碳罐吸附管长度较短。但当油箱加油过满时,燃油容易直接进入到碳罐内,对活性炭造成污染,导致碳罐不能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该问题,申请人考虑将碳罐设计于离油箱相对较远的位置,以防止油液进入到碳罐,但这样碳罐吸附管的长度就较长,由于碳罐吸附管一般未设置固定装置且为悬空状态,故当长度变长后,长期行车过程中容易导致破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定方便稳定可靠的碳罐吸附管固定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碳罐吸附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挂杆和悬置件,所述悬挂杆上端具有一个扁平状的固定段且固定段靠螺钉固定在车架上,悬挂杆下端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圆杆状的悬挂杆连接段;所述悬置件整体呈椭圆盘形且采用了橡胶材料制备,且在悬置件表面设置有一个悬挂杆插接孔和一个吸附管安装孔,所述悬挂杆连接段挤压插入到悬挂杆插接孔内并在另一端螺纹旋接一个直径大于插孔内径的限位螺母,所述吸附管安装孔侧边的悬置件上开有断缝用于碳罐吸附管的挤入安装固定。
本发明中,采用了主要由橡胶材料制备的椭圆盘形的悬置件进行吸附管的连接安装,并靠悬挂杆实现悬挂,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稳定可靠且使其具有了减震保护的功能,悬置件能够很好地吸收震动,并降低了噪音污染。
作为优化,所述悬置件中,悬挂杆插接孔和吸附管安装孔分别位于悬置件长度方向的两端,悬置件中部为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内空结构,且在正中位置沿宽度方向横向相接使得内空结构形成两个相背靠的整体呈C形的内空空间。
这样,悬置件采用该形状的内部结构,由于设置了内空结构而节省了材料,同时内空结构中部连通,两端形成C形的内空空间,使得悬置件在两端拉扯后,内部的橡胶材料能够产生横向的受力变形,形成多向受力延展,进而利于提高构件整体的弹性效果。这样就使其更加节省材料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弹性减震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悬置件中两个C形的内空空间边缘两侧表面沿厚度方向凸起形成有凸沿。
这样,该结构只需采用少许材料,可大幅的增加悬置件并提高其强度,增大其吸震功能。
作为优化,所述悬置件中两侧表面周边位置沿厚度方向凸起形成有凸沿。该结构同样只需采用少许材料,可大幅的增加悬置件并提高其强度,增大其吸震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稳定可靠,碳罐吸附管保护效果好,噪音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单独悬置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碳罐吸附管固定结构,包括悬挂杆1和悬置件2,所述悬挂杆1上端具有一个扁平状的固定段且固定段靠螺钉3固定在车架上,悬挂杆1下端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圆杆状的悬挂杆连接段;所述悬置件2整体呈椭圆盘形且采用了橡胶材料制备,且在悬置件2表面设置有一个悬挂杆插接孔4和一个吸附管安装孔5,所述悬挂杆连接段挤压插入到悬挂杆插接孔4内并在另一端螺纹旋接一个直径大于插孔内径的限位螺母6,所述吸附管安装孔5侧边的悬置件上开有断缝7用于碳罐吸附管8的挤入安装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77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