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拌沥青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温拌沥青和温拌沥青混合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49497.2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7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欣平;赵普;何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4B2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4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改性 及其 制备 方法 混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沥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拌沥青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温拌沥青和温拌沥青混合料。
背景技术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欧洲,是指一类拌合温度介于热拌沥青混合料(150℃~180℃)和冷拌沥青混合料(10℃~40℃)之间,性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新型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通过加入添加剂或采用泡沫沥青的方法,在保持热拌沥青混合料优良路用性能和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施工温度,拌合温度一般可降至100℃~130℃。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应用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大户。德国研究数据表明,每生产1吨热拌沥青混凝土需消耗8L燃料油。如拌合温度降低30℃~35℃,可节约燃料油2.4L/t,并可减少30%以上的CO2等气体以及粉尘的排放量。由于拌合及施工温度的降低,沥青的热老化问题也得以改善,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另外,按照温拌作用机理,温拌技术可以归为三大主要技术类型包括:
(1)有机降粘温拌技术,通过使用有机降粘剂,降低热沥青拌合时的粘度,以蜡或蜡状物为主;
(2)发泡沥青降粘温拌技术,通过水来发泡沥青来降低沥青的粘度;
(3)表面活性温拌技术,利用表面活性剂界面乳化分散作用,抵消拌合温度降低沥青粘度的增大,从而达到温拌效果。
国内外对三大类温拌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机降粘温拌技术以:Sasobit为代表,它是一种聚烯烃类费托合成蜡,可以有效降低改性沥青高温粘度,降低拌合及成型温度,Hurley系统评价了使用Sasobit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认为在沥青中掺加2.5%Sasobit后,推荐的最低拌合温度129℃,最低碾压温度110℃。过低的拌合及碾压温度将增加车辙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而过高的掺量会增大低温开裂的风险。
发泡沥青降粘技术国内外产品以Aspha~min、易铺130及Double Barrel Green为主,利用水对沥青进行发泡,从而降低沥青粘度,提高沥青混合料和易性。Eurovia建议的Aspha~Min用量为混合料质量的0.3%,比典型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减少12℃,施工温度可降低30℃。据报道,生产温度降低12℃,耗能将减少约30%。通过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不添加抗剥落剂的情况下,含有Aspha~min沸石的混合料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坏能力差。
表面活性温拌技术以采用水基乳化分散技术的Evotherm为主,其作用原理是水基乳化剂在沥青中形成结构水膜,增加混合料的和易性,来达到降低混合料拌合温度,但拌合过程中温拌剂水分大量挥发,易造成设备的腐蚀和滤布袋的频繁更换,同时由于Evotherm温拌剂温拌作用机理,不能直接制备温拌沥青,而是在拌合过程中与沥青同时喷洒入拌合锅,造成了添加改造设备造成施工费用增加,综合使用成本较高。
现有温拌技术以国外产品为主,且各有相应不足,而国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开发一种高效温拌沥青改性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温拌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表面活性技术的温拌沥青改性剂及其沥青混合料,不仅能降低沥青混合料发生水损害及低温开裂的风险,保证其各项性能各项性能均满足路用沥青的性能要求,而且制备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温拌沥青改性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组分制成:溶剂油75~95份;表面活性剂3~25份;以上份数均是重量份数计。
进一步地,所述溶剂油为润滑油基础油、糠醛抽出油、C6~C10烷烃溶剂、C8~C10芳烃溶剂油、柴油、煤油、汽油、馏程大于160℃的溶剂油、催化裂解油浆、裂解焦油、减压渣油、常压渣油、环烷基常压或减压渣油的一种或者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海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9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