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49339.7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4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鲁列;赵丽梅;杜建强;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0/06 | 分类号: | C08F110/06;C08F4/659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婉婉;张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具有机械性能好、无毒、相对密度低、耐热、耐化学药品、容易 加工成型等优良特性,且价格低廉,已成为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中增长速度最 快、新品开发最为活跃的品种。透明聚丙烯是近几年开发的聚丙烯新品之一。
现有的透明聚丙烯通常为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
CN1290885C公开了一种制备丙烯共聚物组合物的方法,所述丙烯共聚 物组合物包含:
A)50-80重量%的丙烯共聚物,所述丙烯共聚物含1至20重量%的非 丙烯烯烃,和
B)20-50重量%的至少一种丙烯共聚物,所述丙烯共聚物含10至30重 量%的非丙烯烯烃,
其中,所述丙烯共聚物A和所述丙烯共聚物B为分离的相并且可溶于 正己烷的比例为≤2.6重量%,
其中,该方法是在一种基于特定的茂金属化合物的催化剂体系的存在 下,通过至少两个聚合步骤进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该聚丙烯的雾度值低,具有良好的 透明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该聚丙烯由核磁 共振波谱法测定的内消旋五单元组mmmm的含量为70-80摩尔%,内消旋三 单元组mm的含量为75-85摩尔%,该聚丙烯的雾度值为6%以下,所述雾 度值采用GB/T2410-2008中规定的方法测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聚丙烯的方法,该方 法包括在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以及第二烷基铝氧烷的存在下,将丙烯进行聚 合,其中,所述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包括载体以及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茂金 属化合物、烷基铝和第一烷基铝氧烷,所述茂金属化合物为 rac-R12-Si(2-R2-4-Ar-Ind)2MX2,R1和R2各自为C1-C5的烷基中的一种,Ar 为芳基,Ind为茚基,M为钛、锆和铪中的一种,X为卤素中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聚 丙烯。
本发明的聚丙烯的雾度值为6%以下,一般为3-5%,具有良好的透明性。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茂金属化合物并将该茂金属化合物负载 在经烷基铝和烷基铝氧烷处理的载体上,在将丙烯进行均聚合时,得到的聚 丙烯显示出低的雾度值(能够为6%以下,一般为3-5%),因而具有良好的 透明性。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该聚丙烯由核磁 共振波谱法测定的内消旋五单元组mmmm的含量为70-80摩尔%,内消旋三 单元组mm的含量为75-85摩尔%。本发明的中的聚丙烯为丙烯的均聚物。
所述内消旋五单元组和内消旋三单元组用于表示聚丙烯分子链的立构 规整性,其具体定义和测试方法可以参照《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及聚烯烃》 (肖士镜、余赋生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266-267页的记载。
根据本发明的聚丙烯的雾度值为6%以下,一般为3-5%。所述雾度值采 用GB/T2410-2008中规定的方法测得。
本发明的聚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可以根据该聚丙烯的具体 应用场合进行适当的选择,以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为准。一般地,所述聚丙烯 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5000-30000,优选为7000-25000。所述聚丙烯的分子量 分布指数(Mw/Mn)一般可以1.5-3。所述数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采用 凝胶渗透色谱法(即,GPC)测得。
根据本发明的聚丙烯,其熔点一般在120-140℃的范围之内。所述熔点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即,DSC)测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聚丙烯的方法,该方 法包括在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以及第二烷基铝氧烷的存在下,将丙烯进行聚 合。
所述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包括载体以及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茂金属化 合物、烷基铝和第一烷基铝氧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93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