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5349.3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0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贺亮;杨林;范忠;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绿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057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专用 航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线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领域,一般采用线束连接各电器设备,而线束的端头又通过专用航空线夹连接固定在各电器设备上。一般的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包括线夹头和线夹座,使用时,先将线束的端头穿过线夹座并焊接在线夹头上,然后拧紧线夹头和线夹座即可,这样,线夹头便可直接插装在各电器设备上。
由于线夹头和线夹座之间为螺纹连接,所以水和灰尘无法从线夹头和线夹座的连接处进入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内,但水和灰尘会从线束与线夹座之间的缝隙进入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内。为防止水和灰尘从线束与线夹座之间的缝隙进入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内,一般会在连接好线束后,在线束与线夹座之间打一层防水胶,以防止水和灰尘进入,但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1、长时间使用后,防水胶会老化龟裂,水和灰尘会从裂缝中进入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内;
2、当线束发生断裂等情况需重新连接线束和线夹头时,很难将粘接在线夹座内的防水胶和线束清除干净,从而影响了线束的二次接线效率和质量;而更换新的线夹座又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效果好且不影响二次接线的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包括线夹头和线夹座,所述线夹座包括首部连接件、尾部连接件、首端带密封环的弹性密封管和设置在所述尾部连接件尾端且用于卡紧所述弹性密封管的卡紧件,所述首部连接件的首端设有与所述线夹头尾端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首部连接件的尾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尾部连接件的首端设有与所述首部连接件尾端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尾部连接件的尾端设有与所述尾部连接件首端的内螺纹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径比所述尾部连接件首端的内螺纹的内径小,所述弹性密封管插装在所述尾部连接件内,且所述弹性密封管首端处的密封环卡接在所述通孔与所述尾部连接件首端的内螺纹的连接处,所述尾部连接件首端的内螺纹的螺纹长度小于所述首部连接件尾端的外螺纹的螺纹长度与所述密封环的厚度之和。通过将线夹座设计成由首部连接件、尾部连接件和带密封环的弹性密封管组成的拼装结构,并在尾部连接件上加设用于卡紧弹性密封管的卡紧件,这样,密封环能保证弹性密封管与尾部连接件之间的密封效果,卡紧件能保证线束与弹性密封管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能有效地防止水和灰尘从线束与线夹座之间的缝隙进入电动车线束专用航空线夹内,结构简单,装配操作方便且不影响二次接线。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环为锥形结构的弹性件。通过将密封环优化设计成锥形结构,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密封环与弹性密封管所组成的一体件的脱模,便于生产,另一方面能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原材料的用量,降低成本。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环的大头端的直径比所述通孔的内径大,所述密封环的大头端的直径比所述尾部连接件首端的内螺纹的内径小。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弹性密封管为一体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卡紧件包括两个设置在所述尾部连接件尾端的支撑固定板和两个用于卡紧所述弹性密封管的卡紧箍,两个所述支撑固定板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固定所述卡紧箍的安装孔,两个所述卡紧箍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支撑固定板上。当然,也可将弹性密封管与尾部连接件设计成一体结构,但这样设计后,一旦弹性密封管或尾部连接件发生破损等无法继续使用时,则必须整体更换弹性密封管与尾部连接件,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卡紧箍为弧形结构,两个所述卡紧箍拼装所形成的内圆弧的内径小于所述弹性密封管的外径。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所述支撑固定板与所述尾部连接件为一体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首部连接件与所述尾部连接件装配到位时,所述密封环处于压缩状态,这样能保证弹性密封管与尾部连接件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弹性密封管的外径与所述通孔的内径相配合,这样能进一步地保证弹性密封管与尾部连接件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线夹头的首端套装有密封圈。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绿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襄阳绿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53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