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透层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33000.8 | 申请日: | 201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6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何靖斌;钟向宏;骆新平;欧晔;许宏;梁红梅;苏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1/00 | 分类号: | C08L91/00;C10G2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马赟斋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透层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透层油,本发明还涉及该道路透层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道路透层油是一种具有渗透作用的液体材料,主要用于公路沥青路面的基层与沥青层之间的过渡层。在沥青路面基层上喷洒透层油后可以在基层表面形成一定深度的薄层,其主要起防止基层透水、固结基层表面、使基层与沥青面层连接良好等作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明确规定,沥青路面各类型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
目前,道路施工中一般选用渗透性好的稀释沥青、乳化沥青、煤焦油等作为透层油。可是煤焦油有一定毒性,对人体健康有伤害,已经禁止使用。稀释沥青因为要掺入煤油或柴油,生产成本高而且油份过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很少使用。所以,目前大部分还是选用乳化沥青作为首选的透层油使用。但是,乳化沥青也存在容易破乳,渗透性差的情况,且由于沥青价格昂贵,乳化沥青的生产成本也较高,因此乳化沥青也并不是一种完美的透层油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渗透性好的道路透层油。该透层油以价格低廉的催化油浆为基础生产原料,经过浅度氧化调节其针入度后,再将氧化后的油浆乳化制备出低粘度高渗透性的道路透层油。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上述透层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道路透层油,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浅度氧化油浆 50%~58%;
乳化剂 0.5%~2.5%;
水 余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方式,所述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浅度氧化油浆 52%~56%;
乳化剂 1%~2%;
水 余量。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方式,所述组分的质量百分比还为:
浅度氧化油浆 53%~55%;
乳化剂 1.3%~1.6%;
水 余量。
本发明所述的浅度氧化油浆是以炼油厂催化装置的副产物催化油浆为原料,经轻微的浅度氧化后得到的产物。催化油浆浅度氧化的工艺条件为:氧化温度150~250℃,风量6~12L/min·kg,氧化时间2~10h。氧化后的油浆针入度控制在100~3001/10mm之间,这样能使其既具有与沥青相近的各项性能,同时又具有粘度低,易渗透等特点。催化油浆富含芳烃等组分,经过浅度氧化后不仅获得与沥青相近的物理性能,而且其组分仍然是以芳烃、饱和烃、胶质等中小分子为主,沥青质等大分子组分含量较少。将氧化后的油浆针入度控制在100~3001/10mm之间,可防止过度氧化的发生,控制氧化油浆中胶质和沥青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数量。因此,仅经过浅度氧化的催化油浆与具有相同针入度的沥青比较,其粘度较低,更加容易渗透,更有利于道路透层油的渗透。
本发明所述的催化油浆为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原油混合经蒸馏和催化装置生产出的油浆,其粉末固含量<1.5%,油浆蜡含量<2%,油浆芳烃含量>55%,油浆饱和烃含量<30%。
本发明所述的乳化剂采用低粘度喷洒型阳离子沥青乳化剂,例如,昭明助剂厂的PC-1310、富斯特化工公司的FS-C01、金阳材料科技公司的JY-R2、JY-R4、博华化工科技公司的PW-07,以上乳化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以上复配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水要求清澈透明、无杂质,以中性水为宜。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道路透层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按配比称取催化油浆、乳化剂和水;
(2) 将催化油浆送入氧化设备经浅度氧化成浅度氧化油浆,其中,氧化温度150~250℃,风量6~12L/min·kg,氧化时间2~10h,氧化后的油浆针入度控制在100~3001/10mm之间,并保持在120℃~150℃的温度待用;
(3) 所述乳化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配成皂液并加热至50℃~70℃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3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