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88913.2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13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吴霞民;高峰;戴磊;张伟成;王祥;朱文博;朱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5/08 | 分类号: | B62D55/08;B62D55/10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星 差速全 地形 履带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用差速机构,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所用的履带轮结构,主要由履带、主动轮及从动支承轮构成,采用主动轮驱动履带形成向前的动力,将主动轮的下方所设的两对从动支承轮作为引导轮,以控制履带运动时的方向。现有的履带轮过垂壁的高度h,一般为右下前方引导轮离地面的中心高度,h≈15---25cm,过垂壁的高度体现全地形车克服障碍物的能力。现有全地形车用的履带轮结构因其设计的不合理性存在如下缺点:1、当全地形车装上履带轮后,全地形车重心升高,过垂壁h的能力较差,即h约为主动轮中心高的一半,当经过雪地,或水洼地路面出现垂直高度高于h的障碍物时,很容易给车辆造成急停,从而给架驶员带来意外,速度高时,甚至会翻车。2、要提高克服障碍物的能力,必须要增加履带轮过垂壁的高度,这时就需要在设计时把右下前方引导轮向右上前方提升移动,这样,履带轮的整体体积就会增加,且履带轮过垂壁的高度最高不能高于主动轮的高度(因引导轮越高,履带越容易打滑),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生产成本,外观及结构也不合理,甚至会造成全地形车遇障碍物时无法行驶的严重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履带轮结构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该履带轮结构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性价比高、可有效提高过垂壁的能力,是一种使用安全可靠的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主要的技术方案要是,包括行星差速机构、履带轮机构及传动连接机构。所述传动连接机构主要由主支架、转向节、主支架连接盘、中心轴、传动轴及传动链条组成。在主支架的中心内壁设置有内齿圈,主支架连接盘与内齿圈共轴线且固连设置,以形成其内的行星差速机构的支撑,所述行星差速机构包括与内齿圈共轴线设置的太阳齿轮,以及套装并转动连接于行星架的输出转轴上的、与太阳齿轮和内齿圈分别相互啮合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履带轮机构是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的,在主支架的外侧位置设置与主支架轴连接、与履带内切的张紧轮,在主支架的顶端位置分别设置与主支架轴承连接、与履带内切的主动支承轮和从动支承轮。
优选的,所述的行星齿轮以相同的半径均匀设置在太阳齿轮的周向位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中心轴貫穿内齿圈、链轮和主支架连接盘,与转向节同轴心设置,其中心轴与太阳齿轮和链轮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传动轴貫穿主动支承轮和从动支承轮设置在中心轴的周向位置,与中心轴轴心线平行设置,所述传动链条的两端分别链合连接在中心轴(12)的链轮和貫穿主动支承轮(2)的传动轴(13)的链轮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主支架连接盘的盘身内圈与外圈分别与行星架、转向节轴承连接,同时通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与主支架螺栓连接,所述行星架的输入端与驱动源的传动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行星架为三爪形形状,在三个爪上分别套装设置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及第三行星齿轮。
优选的,所述主支架为等边三角形形状,在等边三角形边的外侧位置以相同半径分别设置第一张紧轮、第二张紧轮及第三张紧轮,在等边三角形的顶端位置以相同半径分别设置主动支承轮、第一从动支承轮及第二从动支承轮。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动支承轮、第一从动支承轮及第二从动支承轮均为成对设置结构,对称设置在主支架的两侧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履带轮结构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紧凑、传动平稳、性价比高、有效提高过垂壁的能力,是一种使用安全可靠的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
2、因本发明是由行星差速机构经传动连接机构与履带轮机构的有机组合结构,遇障碍时差速行驶,相同体积的履带轮其过垂壁的能力可提高50%以上。
3、因本发明采用行星差速机构,配置本设计的全地形车,能适应多种复杂地形路面行驶。
4、配置本设计的全地形车,传动平稳、可大幅度提高行驶安全可靠性,特别是在雪地、水塘等看不清的路面出现较高障碍时,履带轮能及时向前翻转,从而减小因车辆急停给驾驶带来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无障碍时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遇障碍时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未经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89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