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自主紧急救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67139.7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5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明;闫璋;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4 | 分类号: | H04W4/04;H04W4/22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通信 网络 车辆 自主 紧急 救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自主紧急救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机动车辆数量逐年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尤其是重特大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救助不及时是高死亡率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车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且车内人员无法自行发出求救信号时,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求救报警信号的自动发出,同时可以将车辆的位置信息、车辆状态主动上报给后台救援监控中心,并根据需要建立语音链路或视频传输链路,让救援中心及时了解车内外状况,快速和准确的调度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救援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伤率,但是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技术实现上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自主紧急救援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该方法由车内前端设备和救援中心服务系统两部分结构实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车内前端设备定时采集位置定位信息,并实时检测报警按钮、安全气囊状态和车内Can总线数据;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打开安全气囊的瞬间,车内前端设备会采集到安全气囊打开事件,进入报警状态,同时将位置数据和必要的Can数据发送到救援中心,并等待救援中心语音或视频链路建立通知;在得到救援中心的反馈信息前,前端设备将间隔1秒发送一次报警状态数据。
所述的车内前端设备主要包括微处理器及外围器件、定位模块、Can数据、报警和气囊状态检测电路以及通信模块;
微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固化的软件来对外设进行控制和响应外设的事件;
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来自定位装置的位置数据;
通信模块连接移动通信网络,之后建立和救援中心的数据连接,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可实现救援中心和车内的通话。
所述的定位装置为GPS定位装置或北斗网络定位装置。
所述的车内前端设备采用车载电瓶供电和电池供电两种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自主紧急救援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合理、使用方等特点,能将车辆的位置信息、车辆状态主动上报给后台救援监控中心,并根据需要建立语音链路或视频传输链路,让救援中心及时了解车内外状况,快速和准确的调度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救援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伤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自主紧急救援方法的网络连接示意图。
附图2为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自主紧急救援方法的车内前端设备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车内安装车内前端设备,车内前端设备主要包括微处理器及外围器件、定位模块、Can数据、报警和气囊状态检测电路以及通信模块;微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固化的软件来对外设进行控制和响应外设的事件;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来自GPS定位装置的位置数据;通信模块连接移动通信网络,之后建立和救援中心的数据连接,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可实现救援中心和车内的通话;车内前端设备采用车载电瓶供电两种方式。
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车内前端设备定时采集位置定位信息,并实时检测报警按钮、安全气囊状态和车内Can总线数据;前者为了支持紧急情况下手动报警,后两者为了支持紧急情况下的自动报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打开安全气囊的瞬间,车内前端设备会采集到安全气囊打开事件,进入报警状态,同时将位置数据和必要的Can数据发送到救援中心,并等待救援中心语音或视频链路建立通知;在得到救援中心的反馈信息前,前端设备将间隔1秒发送一次报警状态数据。
实施例2:
在车内安装车内前端设备,车内前端设备主要包括微处理器及外围器件、定位模块、Can数据、报警和气囊状态检测电路以及通信模块;微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固化的软件来对外设进行控制和响应外设的事件;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来自北斗网络定位装置的位置数据;通信模块连接移动通信网络,之后建立和救援中心的数据连接,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可实现救援中心和车内的通话;车内前端设备采用车载电瓶供电和电池供电两种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浪潮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71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